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951章 高祖武皇帝十

第951章 高祖武皇帝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卫将军贺拔胜和尔朱荣的党羽田怡等人听说尔朱荣死了,赶忙跑到尔朱荣家里。当时宫殿门还没加强戒备,田怡等人商量着马上攻打宫门,贺拔胜阻止他们说:“天子既然干了这么大的事,肯定有防备,咱们人少,可不能这么轻率!只要能出城,再想别的办法。”田怡这才作罢。等到尔朱世隆逃跑的时候,贺拔胜就没跟着走,皇帝对他的做法很赞赏。朱瑞虽然是被尔朱荣重用的人,但在朝廷里处事比较得当,皇帝对他也不错,所以朱瑞跟着尔朱世隆逃跑,半路上又逃了回来。

尔朱荣向来厚待金紫光禄大夫司马子如,尔朱荣一死,司马子如从宫里冲出来,跑到尔朱荣家,顾不上自己家,就跟着尔朱荣的妻儿逃出城。尔朱世隆当时就想往北跑,司马子如说:“用兵打仗讲究个兵不厌诈,现在天下乱哄哄的,大家都只看谁拳头硬。在这个时候,可不能示弱。要是急着往北跑,恐怕身边就会出变故。不如分兵守住河桥,再把军队开回京城,打他们个出其不意,说不定能成功。就算达不到咱们想要的结果,也能显示咱们还有余力,让天下人害怕咱们的强大,不敢背叛离散。”尔朱世隆听从了他的建议。己亥日,他们攻打河桥,抓住了奚毅等人,把他们杀了,占据了北中城。北魏朝廷非常害怕,派前华阳太守段育去安抚劝谕,尔朱世隆把段育斩首示众。

北魏任命雍州刺史尔朱天光为侍中、仪同三司,任命司空杨津为都督并、肆等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兼任尚书令、北道大行台,负责筹划治理黄河、汾水一带的事务。

尔朱荣进洛阳的时候,把高敖曹带在身边,关在驼牛署。尔朱荣死后,皇帝召见高敖曹,对他进行慰劳勉励。高敖曹的哥哥高乾从东冀州快马赶到洛阳,皇帝任命高乾为河北大使,高敖曹为直阁将军,让他们回去,召集家乡的人作为朝廷内外的呼应和后援。皇帝亲自在河桥为他们送行,举着酒杯指着河水说:“你们兄弟是冀州的豪杰,能让士兵们为你们效死力。京城要是有变故,希望你们能在黄河边扬起尘土,作为呼应。”高乾流着泪接受诏令,高敖曹则拔剑起舞,发誓以死报效。

冬季,十月癸卯初一,尔朱世隆派尔朱拂律归率领一千名胡族骑兵,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来到洛阳城下,索要太原王(尔朱荣)的尸体。皇帝登上大夏门观望,派主书牛法尚去对他们说:“太原王没有善始善终,暗中谋划叛逆,王法不讲私情,已经依法处置。罪责只在尔朱荣一人身上,其他人都不再追究。你们要是投降,官职爵位照旧。”尔朱拂律归说:“我们跟着太原王入朝,却突然遭受这样的冤屈残害,现在实在不忍心空手回去。只希望能得到太原王的尸体,这样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没有遗憾了。”说着就痛哭流涕,悲伤得不能自已,那些胡族骑兵也都跟着大哭,哭声震动了整个城邑。皇帝听了也觉得很伤感,派侍中朱瑞带着铁券去赐给尔朱世隆。尔朱世隆对朱瑞说:“太原王的功劳顶天立地,一片赤诚报效国家,长乐王(北魏皇帝元子攸)不顾信义誓言,无故加以杀害。今天这两行铁字(指铁券),怎么能让人相信!我要为太原王报仇,绝对没有投降的道理!”朱瑞回去,把这些话告诉皇帝,皇帝马上拿出库里的财物放在城西门外,招募敢死之士去讨伐尔朱世隆,一天就招募到一万人,和尔朱拂律归等人在城外交战。尔朱拂律归等人在军旅中长大,洛阳的人不熟悉战斗,所以多次交战都没能取胜。甲辰日,朝廷任命前车骑大将军李叔仁为大都督,率领众人讨伐尔朱世隆。

戊申日,皇子出生,朝廷大赦天下。任命中书令魏兰根兼任尚书左仆射,担任河北行台,定州、相州、殷州都听从魏兰根的指挥调度。

尔朱氏的军队还在洛阳城下,皇帝召集大臣们广泛商议对策,大臣们都惊慌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通直散骑常侍李苗猛地站起身,抖了抖衣服说:“现在这些小贼竟敢如此冒犯朝廷,朝廷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危险,这正是忠臣烈士为国家尽忠的时候。我虽然没什么武艺,但请让我带领一队人马,为陛下直接去截断河桥。”城阳王元徽、高道穆都觉得这个办法好,皇帝同意了。乙卯日,李苗招募人手,从马渚上游乘船趁夜顺流而下,在距离河桥几里的地方,放火烧毁河桥,很快就到了桥边。在南岸的尔朱氏军队看到火光,争着往桥北跑。不一会儿桥就断了,淹死的人很多。李苗带着一百来人停在小沙洲上等待南岸官军的支援,可是官军一直没来。尔朱氏的军队就过来攻击他们,李苗身边的人都死光了,李苗投水而死。皇帝对他的死很痛惜,追赠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河阳侯,谥号为忠烈。尔朱世隆也收兵向北逃走了。丙辰日,朝廷下诏让行台源子恭率领一万步兵和骑兵从西路出发,杨昱率领招募的八千士兵从东路出发去讨伐尔朱世隆。源子恭仍然镇守太行丹谷,修筑堡垒进行防御。尔朱世隆到了建州,建州刺史陆希质关闭城门坚守。尔朱世隆攻破城池,把城里的人杀得一个不剩,以此发泄愤怒,只有陆希质逃走了,才免于一死。朝廷下诏任命前东荆州刺史元显恭为晋州刺史,兼任尚书左仆射、西道行台。

北魏东徐州刺史广牧人斛斯椿向来依附尔朱荣,尔朱荣一死,斛斯椿很害怕。听说汝南王元悦在边境上,就率领部下弃州投奔元悦。元悦任命斛斯椿为侍中、大将军、司空,封灵丘郡公,又让他担任大行台前驱都督。

汾州刺史尔朱兆听说尔朱荣死了,从汾州率领骑兵占据晋阳;尔朱世隆到了长子,尔朱兆前来会合,壬申日,他们一起推举太原太守、代理并州事务的长广王元晔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明。元晔是元英弟弟的儿子。他们任命尔朱兆为大将军,晋爵为王;尔朱世隆为尚书令,赐爵乐平王,加任太傅、司州牧。又任命尔朱荣的堂弟尔朱度律为太尉,赐爵常山王;尔朱世隆的哥哥天柱长史尔朱彦伯为侍中;徐州刺史尔朱仲远为车骑大将军,兼任尚书左仆射、三徐州大行台。尔朱仲远也起兵向洛阳进发。

【内核解读】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秋冬:刺杀后的权力真空与尔朱氏的反扑——北魏解体的加速器。尔朱荣之死并未带来和平,反而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更激烈的权力混战。孝庄帝的短暂胜利,很快被尔朱氏的疯狂反扑吞噬;朝臣的摇摆、地方的割据、军事的溃败,共同将北魏推向了“名存实亡”的边缘。这段历史证明:打破旧秩序易,建立新秩序难,尤其当支撑新秩序的力量尚未形成时,刺杀只会加速混乱的到来。

朝堂的分裂与博弈:从“站队”到“自保”的众生相

尔朱荣死后,洛阳朝堂立刻分化为几股势力,每个人的选择都折射出乱世的生存逻辑:

--贺拔胜的“理性观望”堪称军阀中的清醒者。当田怡等欲“即攻门”报复时,他果断阻止:“天子既行大事,必当有备,吾等众少,何可轻尔!”这种克制并非忠诚于孝庄帝,而是基于实力对比的务实判断——在局势未明时,贸然行动只会自取灭亡。后来他“不从世隆”,转而获得孝庄帝嘉奖,展现了乱世中“审时度势”的生存智慧。

--司马子如的“军阀逻辑”则主导了尔朱氏的反扑策略。他劝阻尔朱世隆“亟北走”,主张“分兵守河桥,还军向京师”,理由是“不可以弱示人”。这种“以力服人”的思维,正是尔朱氏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他们不懂政治妥协,只相信军事威慑。攻占河桥、斩杀段育的举动,彻底断绝了与朝廷和解的可能,将冲突推向了“非生即死”的境地。

--文官集团的“无能与恐惧”暴露了北魏治理体系的瘫痪。当尔朱氏兵临城下,群臣“皆恇惧,不知所出”,唯有李苗挺身而出,愿“径断河桥”。这位文官的悲壮牺牲(“左右皆尽,苗赴水死”),反衬出多数朝臣的苟且——他们既不敢支持孝庄帝对抗军阀,又无力阻止尔朱氏的暴行,只能在混乱中等待命运的裁决。

--孝庄帝的“被动应对”则尽显弱势君主的无奈。他试图用“铁券”安抚尔朱世隆,用“募敢死之士”仓促应战,甚至寄望于高敖曹兄弟“河上一扬尘”的外援。这些举措看似积极,实则暴露了他“无兵无将、无钱无粮”的窘境——没有自己的核心武装,任何政治智慧都只是空谈。

尔朱氏的反扑:从“复仇”到“另立皇帝”的升级

尔朱世隆与尔朱兆的反击,并非简单的“为尔朱荣报仇”,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重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