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高祖武皇帝十二(1 / 2)
八月甲寅日,丞相高欢把百官召集起来,说道:“当臣子的侍奉君主,就是要在危难时刻匡扶救助。要是平常在朝堂上不谏言劝阻,君主外出又不跟随护驾,局势安稳时就贪图恩宠、争着荣华,局势危急就扔下君主自己逃命,这臣子的操守去哪儿了!”大家都没人能回应。兼任尚书左仆射的辛雄说:“主上和亲近宠信的人谋划事情,我们根本没机会知道。等到皇上往西跑了,要是立刻追上去,怕被当成奸佞同党;留下来等您,又会因为没跟从皇上而被责怪,我们真是进退两难,咋都有罪。”高欢说:“你们身为大臣,就该拼了命报效国家。那些小人掌权的时候,你们哪怕说过一句谏言吗!国家都搞成现在这样了,这罪责该算谁头上!”说完就把辛雄,还有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兼任吏部尚书崔孝芬、都官尚书刘廞、兼任度支尚书的天水人杨机、散骑常侍元士弼都抓起来杀了。崔孝芬的儿子司徒从事中郎崔猷,偷偷抄小路进入关中,魏主让他以原来的官职去奏报门下省的事务。高欢推举司徒清河王元亶当大司马,让他秉承皇帝旨意处理事务,住在尚书省。
宇文泰派赵贵、梁御带着两千骑兵去迎接魏帝。魏帝沿着黄河往西走,对梁御说:“这河水向东流,可我却往西去。要是能再回到洛阳,亲自去拜谒祖先的陵庙,那可都是你们的功劳。”魏帝和身边的人都哭了。宇文泰备好仪仗卫队迎接魏帝,在东阳驿拜见,他摘下帽子流着泪说:“臣没能阻止贼寇肆虐,让皇上您四处奔波,这是臣的罪过。”魏帝说:“您的忠诚节操,远近闻名。是我德行不够,才招来贼寇,今天见到您,我实在羞愧。现在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您好好努力吧!”将士们都高呼万岁。随后魏帝进入长安,把雍州官府的房舍当作宫殿,宣布大赦天下。任命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还兼任尚书令。国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定。另外设置了两名尚书,分别掌管机要事务,让行台尚书毛遐、周惠达担任。当时国家刚建立,这两人负责储备粮食、修理武器、挑选兵马,魏朝全靠他们。宇文泰娶了冯翊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
在这之前,火星进入南斗星宿,离开后又回来,停留了六十天。皇上因为有谚语说“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就光着脚走下宫殿,想以此消除灾祸。等听说魏主往西逃跑,他惭愧地说:“那些北方的人也应了天象吗!”
己未日,武兴王杨绍先担任秦州、南秦州两州的刺史。
辛酉日,北魏丞相高欢亲自去追迎魏主。戊辰日,清河王元亶下达命令大赦天下。高欢到了弘农,九月癸巳日,派行台仆射元子思带着侍官去迎接魏帝。己酉日,攻打潼关并拿下了,活捉毛鸿宾,接着进驻华阴长城,龙门都督薛崇礼献城向高欢投降。
贺拔胜让长史元颖管理荆州事务,驻守南阳,自己则率领部下往西赶赴关中。到了淅阳,听说高欢已经驻扎在华阴,就想回去。行台左丞崔谦说:“现在皇室被颠覆,皇上流亡在外,您应该日夜兼程,赶到皇上所在的地方朝见,然后和宇文行台齐心协力,宣扬正义,这样天下人谁能不响应!现在放弃这个机会往回走,恐怕人心就散了,一旦错过时机,后悔都来不及!”贺拔胜没听他的,还是回去了。
高欢退兵驻扎在河东,派行台尚书长史薛瑜镇守潼关,大都督库狄温镇守封陵,在蒲津西岸修筑城池,任命薛绍宗为华州刺史,让他守城,还让高敖曹管理豫州事务。
高欢从晋阳出发到这时,一共给魏帝上了四十次奏疏,魏帝一次都没回应。高欢就往东返回,派行台侯景等人带兵进攻荆州。荆州百姓邓诞等人抓住元颖响应侯景。贺拔胜赶到,侯景迎头攻击,贺拔胜战败,带着几百骑兵逃了过来。
魏帝在洛阳的时候,秘密派阁内都督河南人赵刚去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带兵来救援,兵还没出发,魏帝就往西进入关中了。冯景昭召集官府里的文武官员商量该怎么办,司马冯道和建议占据东荆州,等待北方高欢那边的指示。赵刚说:“您应该带兵去皇上那儿。”过了好一会儿,没人再说话。赵刚把刀一扔,说:“您要是想当忠臣,就把冯道和杀了;要是想跟贼寇一伙,那就赶紧把我杀了!”冯景昭听了有所醒悟,马上带着众人赶赴关中。侯景带兵逼近穰城,东荆州百姓杨祖欢等人起兵响应,他们在路上截击冯景昭,冯景昭战败,赵刚也在蛮地失踪了。
冬天,十月,丞相高欢到了洛阳,又派僧道荣给孝武帝上表说:“陛下要是能远远地给个诏令,允许回到洛阳,臣就带领文武百官,清理宫廷。要是回宫没个准日子,那皇家宗庙不能没有主人,天下也得有个归属,臣宁可对不起陛下,也不能对不起国家。”孝武帝还是没回应。高欢就召集百官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商量立谁当皇帝。当时清河王元亶进出已经用起了皇帝出行的警戒仪式,高欢觉得他太招摇,很厌恶,就借口说:“孝昌年以来,宗庙昭穆顺序混乱,永安年间把孝文帝当作伯父,永熙年间又把孝明帝的神位移到夹室,国运衰败、皇位短促,就是这个原因。”于是立了清河王的世子元善见为皇帝,对元亶说:“想立您,还不如立您儿子。”元亶心里不安,骑着快马往南跑,高欢把他追了回来。丙寅日,孝静帝在城东北即位,当时才十一岁。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平。
西魏宇文泰进军攻打潼关,杀了薛瑜,俘虏了七千士兵,回到长安后,晋升为大丞相。东魏行台薛修义等人渡过黄河,占据杨氏壁。西魏司空参军河东人薛端召集村民击退东魏军队,又夺回杨氏壁,丞相宇文泰派南汾州刺史苏景恕去镇守。
丁卯日,任命信武将军元庆和为镇北将军,率领众人讨伐东魏。
“内核解读”
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秋冬:北魏的终局与东西魏的诞生。当高欢在洛阳诛杀辛雄等大臣,当宇文泰在长安迎奉孝武帝,北方大地正式进入“东西分治”的新时代。这两个月里,权力的洗牌以血腥与妥协交织的方式完成:东魏在高欢的操控下拥立幼主,西魏则依托宇文泰形成“挟天子”格局。北魏的灭亡不是轰然倒塌,而是在权臣的算计与皇帝的逃亡中,被悄然拆分成两个对立的政权。
高欢的“洛阳清算”:权臣的铁腕与合法性焦虑
高欢进入洛阳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一场屠杀震慑百官。这场名为“追责”的清洗,暴露了他对“权臣身份”的极度敏感,也为东魏的建立埋下了暴力基因。
--“臣节安在”的质问:高欢的舆论战。
高欢召集百官怒斥“缓则耽宠争荣,急则委之逃窜”,看似在追究大臣“不谏争、不陪从”的责任,实则是转移矛盾:将孝武帝西奔的责任推给百官,掩盖自己“逼走天子”的事实。辛雄的辩解“主上与近习图事,雄等不得预闻”道出真相——孝武帝与高欢的矛盾早已公开,大臣们不过是夹缝中的牺牲品。但高欢需要“替罪羊”来证明自己的“师出有名”,于是辛雄、叱列延庆等六人成了刀下鬼。
--拥立清河王世子:高欢的“政治算计”。
高欢最初推清河王亶“承制决事”,却因亶“出入已称警跸”(摆出皇帝派头)而心生厌恶,最终改立其十一岁的儿子元善见(孝静帝)。这个选择藏着三重考量:
幼主易控,避免重蹈孝武帝“难驾御”的覆辙;
以“昭穆失序”为由否定前几任皇帝的合法性,为自己“重立正统”铺路;
对外显示“不贪权”——连亶都不立,遑论自立?
高欢的操作,比尔朱荣立元子攸更显“成熟”,却也暴露了权臣的终极困境:必须借“皇室血脉”包装权力,却又恐惧皇室真的拥有权威。
--四十道奏表的徒劳:高欢的“合法性焦虑”。
即便控制了洛阳,高欢仍连续四十次向长安的孝武帝上表,甚至承诺“许还京洛,臣当帅勒文武,式清宫禁”。这种看似“卑微”的举动,实则是对“正统”的极度渴望:他知道,没有孝武帝的“认可”,自己拥立的新君始终是“伪政权”。孝武帝的“不答”,等于彻底否定了高欢的合法性,迫使他走上“另立中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