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后(2 / 2)
是一件素白色曲裾,看起来连最次等的细麻都不如,不过倒是格外的柔软,在王太后如飞的步履带动下曳动着。
再往上看,王太后身姿清瘦,大约四五十岁左右,头发梳成一个简单的高髻,发髻上只戴着木钗,不施粉黛,笑脸盈盈。
她的身后跟着几个婢女,她们的着装却十分正常,与驿站里的女仆差不多,只不过衣料更好,戴的金银饰品更精致。
几位阁臣就要起身行礼,安妮也准备站起来,王太后却挥了挥手,笑道:“不用行礼,都好好坐着。”
几个婢女将宝座上的纱撩了,王太后便自然地入座。
一般国王见使臣应该都是设盛大的宴席,把场面办的越隆重,越繁琐,越显得威严越好。
可这位太后却不这么想,她的办事风格没有丝毫形式主义,就好像见别国使臣就是在今日的工作中多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已,不是什么需要装模作样的场面。
也不跟那些阁臣寒暄,由内官报了要议的事情,就一件一件的顺下来,那位太后看了阁臣们的奏报,一言果断的处置这些事情,与唾沫星子满天飞的朝堂不一样,这王太后是实打实的独裁,她两句话吩咐完一件事,阁臣只能称是,一点异议都没有。
安妮词汇量还没有那么庞大,她听的断断续续,没过多久,王太后就让那些领完差事的大臣回去办差了。
剩下两个使臣,王太后喝了一口茶,眼中没有一点儿疲倦:“我儿已有王后,我与他商议,册封公主为正二品夫人,册封仪式就定在三日之后。”
...
安妮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寿安宫走出来的。
王太后将事情吩咐清楚,告诉他们这几日可以在宫里随意走动之后,就又起身掀起一股皂角味儿的清风,离开了这座空旷的殿宇。
随后内官一边将他们往外带,一边歉意的说道:“今日王太后养的貍猫要下崽了,所以没法儿与二位使臣共宴。”
“原来如此。”安妮点了点头,她侧脸,看向斯特兰奇,他一点也不意外。
等那位内官走了,换成婢女带他们回到公主休息的宫室,安妮才开口问他:“这里的王太后,为什么如此古怪?”
斯特兰奇擡手收了收衣摆,他反问:“哪里古怪?你没听说过?上任国君去世,王太后开始理政之后就一直是这样。”
他算了算时间,告诉安妮,大约二十多年前,迦宁国库亏空,但又面临大规模的洪灾,又是边境被敌国侵扰,急需赈灾。
可就连禁军的粮饷都要发不出来了,随时可能发生动乱。
王太后和一个小国君在士族面前可筹不来款,士族存的心思,是等着太后低头,同意由士族出身的官员辅政,她主动不再垂帘听政后,再把这笔救急的钱拿出来。
无可奈何之下,她就下令把宫里所有金银饰全都融了,小到瓷器痰盂,玉佩,大到名贵木料制作的床榻,都统统拉出宫卖,宫人也遣散大半,硬是拖了过来,又亲自书信给边境邻国,谈出了边境互市的条件,平息战争。
在多年前,这事情引起了多国贵族的耳闻。
王太后年轻时,与士族权臣互相矛盾了多年,如今安妮所看到的,已经是王太后政治斗争成功后的景象。
但直到如今也国库充盈了,她也没再下旨往宫殿里置办什么,宫人也没有增添,所以本来金碧辉煌的寿安宫里,只剩下宝座还在。
王太后和国君从未改变简朴生活的习惯。
听完这些,安妮消化了许久。
这位太后,也是个对自己狠得下心的人,这些年迦宁能抵挡的住东陆那些茹毛饮血的敌人,还能将迦宁发展成南陆最为富庶的国家,她早已名声在外了。
但凡安妮将做生意的心思分出来打听打听,也很容易知道这些。
一个农女,意外成为妃嫔,又意外的成为了挟幼子登基的王太后,从一开始只调动的了禁军,到后来一封信平息战争后收回兵符,与士族争斗多年,终于将王国掌握手中,回到公主休息的宫室之后,安妮将这些事情说给了她听。
索菲丽达久居宫廷,她只是耳闻过,真听了安妮的描述,她也生出敬佩的意思:“真的这么多年只穿麻衣?”
原来只要放得下富贵和享乐,舍得掉安逸,即使是一国的君主,也没有那么身不由己,就不会受制于人了。
安妮也沉默了许久,她实在不敢想,要是自己身为王太后,被士族欺负的缺衣少食,只能卖首饰家具给禁军发粮饷,那她肯定第一件事就是砍了那些士族大夫的脑袋。
公主居住的房间里陈设虽然不华丽,但是一应俱全,也算体面,这说明王太后也不准备让索菲丽达也非要过的朴素。
安妮正想开口说王太后好像爱莳花弄草,门外就走进来两个婢女,送来了一匣子午食,有肉菜几道,荤素搭配。
“公主,这里面的时蔬都是王太后亲自种的。”其中一个婢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