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园丁的真容(2 / 2)
鲍玉佳后来偶然得知,小孟离开银行后,求职之路异常坎坷,似乎总有无形的阻力。最终,他心灰意冷,回到了偏远的老家,据说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曾经的梦想和才华,都被那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碾得粉碎。
“回忆结束”
“他甚至不需要亲自动手,”鲍玉佳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只需要表达一下他的‘不满意’,自然就有人为了迎合他,去碾碎那些他看不顺眼、或者仅仅是因为‘碍事’的普通人。小孟是这样,那个保安老赵也是这样。他们的喜怒,决定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
这段回忆,与曹荣荣、付书云她们遭受的更为持久的控制与压迫不同,它更清晰地揭示了危暐权力运作的另一个侧面:一种基于身份特权的、近乎随意的、却能造成毁灭性后果的“微观暴力”。这种暴力甚至不需要明确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他能够”。
(四) 真容显现
就在鲍玉佳沉浸在往事中时,指挥中心突然收到了A组发来的加密视频请求!
屏幕接通,画面晃动,显示是在一处古朴而雅致的书房内。一位穿着中式便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者,正坐在红木书桌后,平静地看着镜头。他面容清癯,眼神深邃,带着久居上位的从容,正是三位目标人物中的一位——前某重要经济领域的主导者,韩老。
他没有惊慌,没有反抗,甚至示意行动组成员稍等。他对着镜头,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缓缓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到指挥中心:
“陶成文同志,鲍玉佳同志,还有在座的各位,‘破晓’小组的成员们,你们辛苦了。”
他竟然知道“破晓”小组的代号!
“不用再耗费时间去验证了,”韩老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屏幕,看到每一个人,“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园丁’。”
书房内一片寂静,指挥中心也落针可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当“园丁”的真容以这种方式平静地展现出来时,带来的震撼依旧无以复加。
“我知道你们有很多疑问,”韩老继续说着,语气平和得像是在进行一场学术讨论,“关于危暐,关于‘东山会’,关于那些……不得不做的‘修剪’。”
他用了“修剪”这个词,与之前口供中的“盆景”、“剪刀”形成了冷酷的呼应。
“但我时间不多了,”韩老话锋一转,眼神中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复杂情绪,“在跟你们走之前,我想给你们看一样东西。或许,能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这片‘园林’为何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他缓缓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了一个样式古朴、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金属U盘,放在了桌面上。
“这里面,是关于‘清道夫’最后去向的线索,以及……一些关于我们这代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一步步构建起这片‘园林’,又最终迷失在其中的……私人记录。”
他将U盘推向镜头的方向。
“拿去吧。这算是……一个老园丁,最后的……交代。”
A组负责人上前,谨慎地取走了U盘。
韩老微微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沉浸入了无人能知的往事之中。
抓捕行动,在一种近乎诡异的平静中完成。
(五) 新的迷宫
U盘被以最高安保等级,火速送回指挥中心。沈舟立刻在绝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检测和解密。
U盘内没有病毒,只有两个文件夹。
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幽灵航线”,里面是“清道夫”使用的深海潜航器预设的几条极端隐秘的逃生路线图,以及几个可能的、位于全球不同海域的隐蔽补给点坐标。这为追捕可能尚未落网的“清道夫”提供了关键方向。
另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园林札记”。里面是韩老(“园丁”)数十年来断断续续写下的电子日记,并非完整的犯罪记录,更像是一种夹杂着权术思考、利益权衡、以及偶尔流露的迷茫与自辩的内心独白。
初步浏览,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利用早期改革的混沌,构建起初始的利益共同体(“东山会”前身);如何选拔、培植像危暐父亲这样的“管理者”;如何看待危暐(VCD)的暴戾(被他视为“不够精细的工具”);以及,他晚年对这套体系逐渐失控、甚至反噬自身的隐约担忧……
这并非简单的认罪书,而是一份通往那个隐秘权力王国核心地带的、充满扭曲逻辑的“地图”。解读它,需要时间,更需要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
“园丁”落网,但留下的“札记”,却仿佛打开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的迷宫。清算罪行是法律的终点,但理解罪恶如何滋生与蔓延,则是社会自我修复的起点。
第七百三十二章,在“园丁”韩老的平静就缚和其留下的充满悖论的“园林札记”中结束。真容显现带来的震撼,迅速被更深沉的思考所取代。主要的元凶即将受到审判,但关于权力、人性与制度的追问,随着那枚小小U盘的开启,才刚刚拉开序幕。故事似乎走向了结局,却又在终点处,指向了新的、更为漫长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