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758章 菌丝网络

第758章 菌丝网络(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明远的倒台并未带来预期的平静,反而像捅破了一个巨大的蜂巢。不再是单一的马蜂扑面而来,而是无数细小的飞虫钻入缝隙,无处不在,难以捕捉。“净源”行动清除了一个显性的污染源,但团队很快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具韧性的“菌丝网络”——没有中心,彼此勾连,在暗处悄无声息地蔓延、渗透。

(一) “回声室”与精准投毒

张帅帅和沈舟首先捕捉到了变化。之前相对集中的攻击流量,如今分散成了成千上万条细小的数据流,精准地注入各个网络社群。它们不再试图篡改“记忆锚点”的核心数据库,而是利用算法,在特定的“回声室”内构建经过微调的地方性“真相”。

在某个热衷讨论“效率与公平”的科技论坛,流传起一个“银行大厅事件优化版”的段子:将危暐美化为“打破僵化流程的挑战者”,将老赵描绘成“不懂变通的规则奴隶”,而鲍玉佳则成了“利用道德制高点博取关注的表演者”。这个段子夹杂在技术讨论中,以戏谑的方式消解着事件的严肃性。

在另一个关注“历史哲学”的小众社群,则流传着一篇分析,声称“银行大厅事件揭示了基于个体权利的伦理观在复杂系统中的局限性”,隐晦地指向需要某种“更高维度的、超越个体善恶的治理智慧”。

“他们在进行‘认知微雕’,”沈舟展示着这些看似互不关联的信息碎片,“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偏好和知识盲区,投放定制化的毒饵。量不大,但毒性针对性强,更容易被吸收和认同。”

曹荣荣看着这些分析,感到一阵寒意:“这比李明远的宏大叙事更危险。它不再试图说服你,而是悄然改变你看待世界的‘底色’和‘滤镜’。”

(二) “新芽”的免疫测试

孙鹏飞和程俊杰的“新芽”计划团队,首先感受到了这种“菌丝渗透”的压力。他们在一个合作中学开展的“批判性思维工作坊”上,进行了一次模拟信息战演练。当向学生们投放那些来自“菌丝网络”的、经过包装的争议性观点时,结果令人担忧。

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最初阶段表现出对这些观点的好奇甚至部分认同。一个学生坦言:“这些说法听起来好像更有‘深度’,更‘冷静’。” 另一个学生则说:“总觉得主流媒体在隐瞒什么,这些‘小众’观点也许更接近真相。”

程俊杰意识到,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应对这种精准投毒时显得乏力。“他们不是在正面进攻,而是在和我们争夺孩子们的好奇心和信任感。我们需要升级‘疫苗’。”

他们迅速调整策略,将工作坊重点从“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转变为“教你如何识别和抵御信息陷阱”。他们引入了“动机分析工具箱”、“信源追溯指南”和“逻辑谬误拆解手册”,带领学生们像侦探一样,亲手解剖那些看似“高明”的论调,暴露其内在的漏洞和预设的恶意。

一堂课上,孙鹏飞引导学生们分析那个“银行大厅事件优化版”段子。

“为什么要把一个暴力事件包装成‘挑战规则’?”

“为什么要把受害者的职业作为攻击点?”

“这个段子试图引发你对‘规则’本身的何种情绪?”

层层追问下,学生们逐渐看清了段子背后试图植入的“反规则”、“慕强凌弱”的潜意识。

“这不是在教他们思考什么,”孙鹏飞对曹荣荣说,“而是在教他们如何思考。赋予他们抵御‘菌丝’的免疫力。”

(三) 危暐的终局与菌丝的养分

就在团队忙于构建认知免疫防线时,福州传来消息,危暐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医院悄然离世。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如同投入大海的一粒沙。他的母亲在付书云的协调下,得到了基金会的一笔人道主义援助,用于后续生活。

危暐的死亡,本应为一个扭曲的人生画上句号。然而,团队监测到,“菌丝网络”中很快出现了关于他死讯的“解读”。在一些匿名的网络角落,有人将他的死因归咎于“体制的迫害”和“舆论的压力”,将他塑造成一个“被时代牺牲的悲剧人物”,甚至有人借此抨击当初曝光此事的鲍玉佳和团队“缺乏人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