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大年初一的磕头(2 / 2)
走到村东头的王爷爷家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村道上,把冰面照得亮晶晶的。王爷爷家的院子很大,堂屋的正中央摆着一张长条桌,桌上除了家谱,还摆着祖辈的牌位,红烛和香火都燃着,烟雾袅袅。王爷爷是个退休的老村干部,威望很高,来拜年的人也最多,院里都快站不下了。
邢父带着众人挤到堂屋门口,等前面一波人拜完,才上前按规矩拜年。给家谱和牌位磕完头,王爷爷握着邢父的手,笑着说:“老邢,今年家里添了小孙女,真是大喜事啊!以后可得好好带孩子。”邢父笑着应道:“借您吉言,一定好好带。”王爷爷又给汐汐准备了个专门的红包,让邢成义带给孩子,“给小丫头的,保佑她健健康康长大。”
邢成义接过红包,连忙道谢,心里暖乎乎的。荣玉东和周强他们在院里和王爷爷的孙子聊起了鞭炮,几人商量着等拜完年,就去村头的空地上放鞭炮,比比谁的鞭炮更响。
拜完王爷爷家,已经快上午十点了。众人的肚子都饿了,邢父提议先回家吃点东西,下午再去拜剩下的几户长辈。大家都应着,各自往家走。邢成义回到家时,王红梅已经起来了,正在厨房煮饺子,锅里的饺子在沸水里翻滚,香气飘得满院都是。汐汐醒了,被红梅放在摇篮里,手里攥着个小铃铛,一摇就“叮铃”响。
“回来了?快洗手吃饺子,刚煮好的,韭菜鸡蛋馅的,你爱吃的。”王红梅笑着从厨房出来,接过邢成义手里的糖果和红包,放在桌上。邢成义洗了手,拿起筷子夹了个饺子,咬了一口,汤汁四溢,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配上醋和蒜泥,更是爽口。
吃着饺子,邢成义和红梅说起了拜年的趣事,讲了李大爷家的家谱有多旧,张叔叔给的红包有多鼓,红梅听得笑个不停,时不时给汐汐喂点饺子汤。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融融的,满是温馨。
下午一点多,荣玉东和史建涛又来找邢成义了,这次周强和赵磊也跟着来了。几人集合好,继续往剩下的长辈家走去。下午拜的都是些辈分稍低些的叔叔伯伯家,但拜年的规矩一点也不少,依旧是先给家谱磕头,再给长辈磕头,长辈们也都热情地招待,递烟、倒茶、给红包和糖果。
到了同村的刘叔叔家,刘叔叔家的家谱很特别,是用木板做的,上面的名字都是刻上去的,还刷了红漆,虽然年代久远,但依旧清晰可见。刘叔叔说,这木板家谱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每年过年都会拿出来,让晚辈们祭拜,不忘祖宗。邢成义他们听了,都格外恭敬,磕头的时候也比平时更认真了。
拜到村西头的陈爷爷家时,天已经有些擦黑了。陈爷爷家的院子很小,却收拾得很干净,堂屋的墙上挂着家谱,旁边还贴着几张奖状,是陈爷爷的孙子得的。陈爷爷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坐在椅子上接受晚辈的拜年,看着一群年轻人齐齐跪在面前磕头,眼里满是欣慰,不停地说:“好,好,都好,你们都是好孩子。”他的儿子给每个人都递了个大红包,还有自己家炸的馓子,脆香可口。
等拜完最后一户长辈家,已经是傍晚六点多了。几人走在村道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家家户户的灯笼又都亮了起来,暖红的光映着地上的鞭炮碎屑,像是铺了一层红地毯。几人的兜里都鼓鼓囊囊的,装满了红包和糖果,手里还拎着长辈们给的馓子、糕点,收获满满。
“走,去村头空地上放鞭炮去!”荣玉东提议道,手里晃了晃下午买的一大串鞭炮。众人都附和着,兴高采烈地往村头走去。村头的空地上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和孩子了,到处都是鞭炮的声响和欢呼声。
周强从兜里掏出一大串鞭炮,用绳子系在树枝上,赵磊点燃火柴,小心翼翼地凑过去,点燃了鞭炮的引线。“快跑!”赵磊大喊一声,几人赶紧往后退。引线“滋滋”地冒着火星,很快就燃到了尽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天响,红色的鞭炮碎屑四处飞溅,落在地上,像是撒了一地的红花瓣。史建兰吓得捂住耳朵,却又忍不住从指缝里往外看,眼睛亮晶晶的。
荣玉东则拿出几个烟花,点燃后,烟花“嗖”地一下冲上天空,在墨蓝色的天空中炸开,五颜六色的火花散落下来,像盛开的花朵,引得众人欢呼喝彩。邢成义也拿出几个擦炮,和史建涛一起往地上扔,“啪啪”的声响此起彼伏,和远处的鞭炮声、欢呼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放完鞭炮,几人坐在空地上的石头上,分享着手里的糖果和糕点,聊着今天拜年的经历。荣玉东说他最喜欢李大爷家的家谱,字迹好看,还透着老辈人的味道;史建涛则说陈爷爷给的馓子最好吃,比自己家炸的还香;周强和赵磊聊着明年的打算,一个想换辆新的拖拉机,一个想扩大木匠铺的生意。
邢成义看着身边的伙伴,听着他们的笑声,又望向村里亮着灯笼的方向,心里满是踏实。以前他也想过出去闯荡,可现在觉得,守着家里的几亩地,陪着家人,和乡邻们一起过年、拜年,这样的日子才最安稳、最幸福。山东菏泽的年味,就藏在这拜年的磕头里,藏在长辈的红包里,藏在孩子们的鞭炮声里,更藏在乡邻间的温情里,浓得化不开,暖得人心头发烫。
等几人各自回家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邢成义回到家,王红梅正抱着汐汐在堂屋等他,桌上摆着热好的饭菜。他掏出兜里的红包,递给红梅:“今天拜年来的红包,都给你存着,以后给汐汐买奶粉、买衣服。”红梅笑着接过,数一数,居然有十几份,她把红包放在抽屉里,又给邢成义盛了碗热汤:“快喝点汤暖身子,外面冷。”
汐汐已经困了,靠在红梅怀里打哈欠,小手里还攥着一颗糖果。邢成义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心里满是温柔。堂屋的灯笼亮着,暖红的光映着一家三口的笑脸,锅里的热汤冒着白汽,空气中混着饭菜的香气和年的暖意。
大年初一的夜晚,村庄渐渐安静下来,偶尔传来几声零星的鞭炮声,却更衬得夜色温柔。邢成义坐在桌旁,喝着热汤,看着妻儿,心里清楚,这就是他想要的年,想要的日子——安稳、温暖,满是人情味。而这磕头拜年的规矩,这代代相传的家谱,这乡邻间的温情,就是菏泽乡村最浓的年味,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会一代代传下去,温暖着每一个过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