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2 / 2)
长孙诚望着李泽厚离去的背影,指尖攥得生疼。好一个李泽厚,好一招借势打势!
仅凭一支突厥箭矢,便洗白了自己,还反过来离间他与将士们的关系,甚至埋下了“嫉妒贤能”的隐患。
“将军,侯爷这,”长孙诚的副参走到长孙诚身边,低声道,“不如……”
“传我军令,”长孙诚打断他,眼底闪过一丝狠厉,“严密守护李副帅营帐,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保证副帅安全;另外,将黑风口之战的详情,连同郑副帅殉国、李副帅中箭的缘由,一并加急送往京城,禀报陛下。”
他要让皇帝知道,李泽厚“英勇抗敌”的背后,是郑副帅的战死和铁衣卫的覆灭,是这场太过巧合的伏击。
长孙诚望向突厥溃逃的方向,背影在风雪中显得挺拔而肃杀。
回到营帐后,李泽厚死死盯着那支狼头箭,牙关紧咬。
他作为一个现代人哪里经受过这样的摧残,更别提不打麻醉剜肉取箭头,军医举起锋利刀锋时,惨叫一声,直接痛晕过去。
他发誓此仇必报,杀了长孙诚和左贤王!
当夜,李泽厚帐中烛火通明。他强忍剧痛,伏案疾书:
“臣李泽厚泣血上奏:黑风口一役,突厥左贤王亲率五万精锐设伏。臣与郑副帅浴血奋战,奈何主帅长孙诚研判失误,驰援来迟,致使郑副帅壮烈殉国,铁衣卫折损过半……臣身中突厥毒箭,九死一生,犹自奋力杀敌,斩突厥大将阿史那啜,此有首级为证……”
写至此处,他眼中寒光一闪:“去把割下首级拿来。”
“可那不是阿史那啜……”
“现在它就是阿史那啜!”李泽厚语气森冷,“再找几个‘幸存’的铁衣卫,你知道该怎么做。”
虽然要他命的是皇帝。但这个折子,至少要过中书省,在中书省存档。再来几个他这边的臣子上书,引起朝廷热议。就算没有说法,至少能有力挫败那些怀疑他通敌的谣言。
“再派人暗中调查,有无长孙诚信重的弓箭手提前去了黑风口,或者脱离大部队暗自行动。”
虽然很可能是左贤王背后放冷箭,但长孙诚趁乱嫁祸也不无可能。
心腹很快来报,长孙诚最倚重的神箭手洪景有参加行动。他按照长孙诚的部署,与其他人分散埋伏在谷口各处。据说洪景百米穿杨,十分了得。
竟然打的明牌。
李泽厚冷哼一声,脸色阴沉。
不急,先等汴梁的火烧起来。再引突厥南下,内外夹击。到时间才是他真正掀桌子的时候。
皇宫暖阁里,皇帝杨万年看着北方送来的战报,面色阴沉。
战报上写着李泽厚又取得一场“小胜”,击退了突厥的骚扰。
“又是胜仗……他李泽厚倒是常胜将军啊。”皇帝语气冰冷,看向身旁的如意,“如意,你说,他一个文官出身,为何到了军中,反倒比长孙诚那老匹夫还能打?”
如意垂眸,轻声道:“奴婢不懂打仗。这侯爷像是未卜先知,如有神助似的,真是奇了怪了。”
“未卜先知?”皇帝猛地攥紧了拳头,想起皇姐提到侯爷,又想起苏时雨,怒气冲天,“朕看他是通了鬼!”
“拟旨!”皇帝厉声道,“嘉奖李泽厚所部奋勇,赐酒肉犒劳。另,着监军太监高潜,携朕密旨,暗中查访北伐军中,特别是副帅李泽厚部,有无与突厥往来之异常迹象!若有发现,八百里加急,直报朕知!”
他要的不是李泽厚立功,而是他通敌的铁证。
两人说话间,林允急匆匆地从外面跑进来:“长公主殿下到了宫门口,正在往这边过来。”
杨万年掂了掂手里的捷报,扔在一边,笑着问如意:“皇姐一会儿要朕派兵去救她的情郎怎么办……”
如意低头,“当然皇上说了算。”
“呵呵呵~”杨万年满意地亲了如意的脸颊一口,忽而想到宠幸如意也有一段日子了,伸手抚摸了下她的腹部,中气十足地说道,“给朕争气点,早点怀上,生个龙子!”
“嗯。”如意含羞带怯地点头。
*
此时的汴梁,已是计划中的焦土。
到处是漫天弥漫的焦糊味与绝望的哭喊,照亮了黑色的夜。刚刚有起色的城池,被拖入了人间炼狱。
行辕内,梅雪亮扶着案几,脸色苍白如纸,额角沁着细密的冷汗。
连续三日的高烧让他浑身乏力,指尖颤抖得连提笔都难,刚写下的政令墨迹歪歪扭扭,不堪入目。
“咳……咳咳……”
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他捂住胸口,只觉得五脏六腑都在灼烧,眼前阵阵发黑。
“梅大人,您撑得住吗?”长孙璟坐在对面,状况比他好不了多少。
这位武将此刻瘫坐在椅上,往日挺拔的身躯佝偻着,脸色蜡黄,连握剑的力气都没有,说话时气息微弱,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
“这病来得蹊跷,偏偏是我们两个症状最重,怕不是有人投毒。”
梅雪亮早已怀疑餐食有问题,可连日来事务繁杂,既要调度粮草,又要安抚灾民,竟没来得及彻查。
如今两人双双病倒,自顾不暇,政务几乎陷入停滞,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灾民再次暴动。
而且这次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