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羊毛纺织铸就北疆策,经济扼制驯匈奴(2 / 2)
在他们困惑的适合,天幕揭晓了答案。
“这项经济武器,就是纺织技术的革命——‘纺织机’!”
此刻,现实的咸阳宫,顿时响起了一系列的惊疑声。
“胡闹!”
一位老臣忍不住斥道,“军国大事,怎么可能和妇人织布混于一体。”
无法理解,天幕所示的东西,超出了他们常规的认知。
“莫非要以绸缎来换取匈奴人的战马不成?”
另一人语气带着讥讽。
绸缎在大秦还能通用,出了大秦真的会有人喜欢绸缎吗?
谁都无法确定,而且因为这个时代,西域贸易还没开始。
还没有人清楚,大秦织物在外面的真正价值。
就连王绾也皱着眉头,想看下天幕上会如何说明这些。
其他蒙武、王翦面面相觑,如果不是嬴政在场的话,他们当即就要出声质疑了。
女主播似乎预料到了这个反应,也明白观众的不理解。
她说道:“或许有些人绝对不可思议,但请想一下,对于天下黔首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生活中离不开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四个字。”
“耧车、曲辕犁的推广,极大的改善‘食’的问题,粮食实现了增产。”
“而墨家的工匠在昭武帝的引领下,把他们的巧思投入‘衣’这块,带来的潮流也是变革性的。”
话落,天幕画面出现了各种老式的纺车和织机,而新的镜头很快切换,让人注意到了一台结构更为复杂、效率更好的新式纺织机上。
“有任何疑惑,这纺织机似乎和常见的没什么不同。”
“实际上,在这之前,百姓御寒的衣物主要依靠丝线和麻线织成,丝贵而量少,麻线又显得粗硬,保暖有限。”
“而辽阔的草原上,匈奴人饲养了大量的牛羊,每年产生无数被视为废弃物的羊毛。”
“新式纺织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女主播的声音,带着明显的赞叹,“它能够通过高效地将那些粗硬、杂乱的原羊毛,纺成柔软、坚韧,而且具备保暖效果的毛线。”
“从此,天下百姓在丝、麻织外,有了第三种纺织原来——毛线,而毛线的出现织成的‘羊毛衫’,其保暖性能远超麻衣,价格又远低于丝绸,迅速成为了庶民冬日御寒的主流选择。”
天幕上清楚的展现了羊毛被清洗、梳理,最终在新式纺织机运转下,变成了一团团洁白绒线的过程。
“那么,这和解决匈奴问题,有什么关联呢?”
女主播的话语,吊足了不少人的胃口。
“这关键,就在于需求和掌控。”
霎时间,天幕的画面变化,出现了一幅生动的贸易图景:大秦边境的互市熙熙攘攘,一车堆积如山的羊毛被运入关内。
而匈奴人能够借此换取他们继续的粮食、铁器、盐巴,甚至一些精美的漆器和器物。
“当羊毛变得有价值,草原就不再仅仅是战马和弓箭的来源地,它成了一个巨大的、可再生的原料产地。”
女主播解释道,“匈奴人发现,饲养羊群、剪取羊毛,就能换来他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资。”
“这比冒着生命风险南下劫掠,要稳定和有利可图得多。”
画面中,一些匈奴部落的首领开始有意识地扩大羊群规模,甚至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牧场而爆发内部冲突。
“渐渐地,匈奴的经济命脉,在不知不觉中,被大秦通过羊毛贸易悄然扼住。”女主播的声音带着一丝冷峻,“他们需要我们的市场,需要我们的粮食和铁器。”
“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成本变得极其高昂——一旦互市关闭,他们堆积如山的羊毛将毫无用处,部落将面临饥荒和物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