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娄敬献策徙强宗,郡县烽烟抗秦诏(2 / 2)
谨析其实,伏惟圣裁。”
其文字犀利,分析之深刻,让现实的嬴政的脸色,都露出了动容之色。
上面的内容,清晰的写了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压榨黔首的问题。
并指出豪强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就会成为大秦的心腹大患。
而昭武帝,很显然对于娄敬的话很感兴趣。
因为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极为详尽的数据和实际例子,对于“豪强”群体进行了剖析。
“那么,依卿所见,朕当如何‘断其根基’,又如何‘削其羽翼’?”
昭武帝笑吟吟的看着娄敬,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而早有准备的娄敬叩首,对着昭武帝道,“臣以为,可行‘强干弱枝,内实京畿’之策。”
“所谓‘强干弱枝’,便是可以把这些盘踞地方、根深蒂固的豪强,连根拔起!”
“但,贸然强行拔除,恐会动摇过本,故而臣请陛下,可行‘徙陵’之策?”
“‘徙陵’?”昭武帝眉毛一挑。
“然也!”娄敬道,“陛下可效仿先帝,于咸阳左近,划定皇家陵邑。”
“而后,颁布诏令,言:凡家资在三百万钱以上之豪强,或为六国旧姓宗族之后者,皆需举族迁徙至陵邑定居,以‘供奉陵寝,拱卫京畿’。”
昭武帝微抬手:“此策,果真可行?”
很显然,皇帝对于娄敬建议心动了。
娄敬顿首,郑声道:“陛下,此策有三利!”
“其一,可将豪右尽置天子脚下,受重兵监视,离宗脱根,再难兴风作浪。”
“其二,可使其巨富流入京师,咸阳由此繁荣,商税倍增——此谓‘内实京畿’。”
“其三,豪强既去,其兼并之地与所控部曲,皆成无主之物。朝廷可依《民法》,重新分予‘附民’与‘编户’,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得百万忠于陛下之佃户!”
话音落下,昭武帝的书房,乃至于现实中的章台殿,都陷入了一片死寂。
“大善!”
嬴政大喜道,此策之妙在于,借助‘供奉陵寝,拱卫京畿’的借口,釜底抽薪。
相当于以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抄家’,就差直接‘灭族’了。
这样的话,大秦朝廷就无需担忧地方豪右盘踞,变成帝国的威胁了。
不过,此策虽然好,真的没有人敢于反抗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徙陵令”一出,关东郡国顿时震动。
那些被列入迁徙名单的豪右、宗族、地主、新贵,人人自危。
或哭天抢地,或遣子奔走关中求情。
有的甚至暗中串联旧族世家,誓言“誓不北徙”,要与朝廷抗争到底。
天幕画面闪动。
赵地,一座坞堡紧闭城门,数百部曲披甲守卫,旗帜上赫然绘着“赵宗”二字。
堡中老者拍案怒斥:“我赵氏传世三百载,岂能做陵奴?!”
言罢,挥手令部曲操戈自卫,拒不纳诏。
楚地之南,豪族彭氏亦聚众数千,自号“乡兵”。
他们驱逐县令,焚毁诏书,扬言要“守祖业于原乡,不为陵役”。
数日之间,江淮之间烽烟四起,十余处郡县接连叛乱,大有山雨欲来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