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北齐:家父文宣帝 > 第645章 囚佛

第645章 囚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卢叔虎微微一怔,又陷入思索中。

这种办法闻所未闻,因为它就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玩法,而是日本天皇和幕府将军消除政敌的版本答案。

要解释这一套,还是得回到佛教的叙事体系中。

佛教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确实利于统治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它乃是“外来的和尚”。

说起利于统治,儒家其实也不遑多让,否则也不会干掉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成为两汉官方指定学说,但这一套的代价很大,当曹氏、司马氏各自篡夺朝权建立国家的时候,还能借着星象与五德始终来给他们提供理论依据,而当西晋爆炸、五胡迭次占据中原为帝,乃至不止一个皇帝的时候,儒家那一套就很难运转起来了。

毕竟从天命观来看,从商周开始传续到秦汉晋宋齐梁陈的皇朝天命,最终被北方政权所消灭,这只能说在某个时刻天命已经转移向了北方,而此时的汉人还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点,或者解释得极为勉强。

相比起来,佛教就有一些简单粗暴了:佛祖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转轮圣王。是不是有一种钦定的感觉?没错,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让诸多胡人有着统治中原领地的法理,同时还符合了诸多篡臣、旁支夺权的需要,也因此佛教在胡族统治者的现实需要下,受到大力扶持而急速成长着,正是因为佛教的出现,使得自古以来“夷狄不可为帝王”的观念遭受到巨大冲击。

而由于高欢出身卑微、夺权之路充满偶然性,因此不仅要在家世上攀附渤海高氏,而且对佛教提供的理论支持也非常需要,因此齐国的崇佛力度比之前代诸帝都提高不少,让东魏北齐成为佛国的同时,也使得僧人们用自身的理论不遗余力地为高氏诸王的统治进行合理性辩护。

由于佛教的根本目标是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达到涅槃的彼岸,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权、情被认为是修行的主要障碍,因此出家的仪式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死于新生”,高欢、高澄死后立转轮王佛窟,便是意味着他们通过死亡而归回佛国,成就圣王,佛教在心灵上的消解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百姓和稳定人心,这方面对维持社会稳定来说,是十分积极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宇文邕灭佛有利有弊,灭佛固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与人口红利,但也让宇文氏在政治上陷入了劣势,作为皇权的扶手,一旦皇权自身不稳固,受到打压的扶手就会寻找另一位尊贵的主人。

僧人也是有火气的,而且他们撒起来往往很有影响力,灭佛不是毫无代价的,否则此前的崇佛就是笑话。即便高殷将来要拆解佛教,也不会在明面上灭佛,大力烹炒是军事之道,不是政治的诀窍,政治本就该小火慢炖,庖丁解牛一般拆拉敌人,“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日本在这一方面也玩得十分出色,天皇制度与佛教相结合,制造出了“上皇”与“院政”这种特殊的政治生态,其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动荡,便演化出了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仪式:出家。

剃除须发、脱下俗服、穿上僧衣,标志着与过去世俗身份的彻底告别。从此这个人便不再是某某官员或某某贵族,而是一名侍奉着神佛的僧人。

这种身份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在佛教观念中,出家人不再属于原有的家庭、家族乃至国家社会秩序,而是属于佛教三宝——佛、法、僧中的僧宝,世俗的身份对其毫无意义,因此才会出现所谓的“沙门不敬王者”的说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