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唱和(1 / 2)
自古诗歌不分家,诗本就是拿来唱的。古人用喜诗歌相互酬唱、赠答,所谓的“赠”,就是先作一首诗送给别人,“答”则是被赠者围绕这首诗进行回复,若赠而有答,则前者便为“唱”,后者称作“和”,也就是“唱和诗”。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因为汪伦没有答而和诗,因此李白便只是赠,与此相同的还有“送”、“呈”、“寄”,这类没有和诗的都不是唱诗,而答诗则标上“答”、“酬”、“和”,若是希望表示得更尊敬些,还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奉,例如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桃李满天下便是此诗中出现。
这个时期的赠答体已经十分发达了,梁武帝的太子萧统在他的《昭明文选》中还专门立了一个“赠答”诗类,从汉末王粲到二萧之际的数百年间,收录了八十余篇在其中,是为一大文类。
除此以外,诗歌唱和的形势还有联句,“人为一句,连以成文,本七言诗”,大家即兴在宴会上搞诗词接龙,最后拼成一首诗;应制,臣子根据皇帝的要求和提问,君臣之间互相赠答或一同创作,和联句很像;同题,根据同一个主题进行体裁、用韵相似的创作,这些也都算作是唱和诗。
李灵德的七言律诗在无形中规定了韵部,提高了一定的难度,一时间难住了高永徽、高静等女官命妇,从这场面看,却像是李氏在文采上艳压群芳。
不过齐国广大,有文采的女人也不止李灵德一个,郑令仪此刻出席,不算失了礼仪,反彰显其对自身文才的自信,因她迅速地回应了李灵德,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诸人都想看看王妃和帝嫔对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郑令仪的动作比起李灵德大胆的多,李灵德不愿起舞,然而郑令仪此前养伤许久,近年才好得完全,对健康的身体珍惜宝爱得紧,更加上至尊喜爱身材苗条、身段柔软的女子,因此她下了些功夫在舞蹈上,此刻正好扭动起来,摇晃着凝脂般的香软玉体,手里打上节拍。
不少比丘尼是王室女伎出身,对乐理精练纯熟,此刻举起丝管箫笛,随着郑令仪的动作吹奏起来。
郑令仪也不急着吟诗,而是踏着舞步,在宴会的四周盘旋,旋律随着她的身体跌宕起伏、像是有无形的音符在推动,诸命妇的情绪被她所挑动,也跟着摇晃起来,就连李祖娥眼角都带出笑意,场中诸人的情绪完全被她所拿捏了。
到这时,郑令仪才感觉气氛已经烘托足够,便轻启朱唇,缓而和之:
“丹霞漫染云宫色~上林花发斗芳姿~”
“琼云压槛千重艳~宝雾萦空万缕丝~”
她一边唱着,一边挥出袖子,即将落地的樱花花瓣被席卷而起,像是缠绕着、保护着郑令仪的卫士,郑令仪笑着、跳着,躲避它们的追赶,像是天地所钟的花神。
“不羡扶桑千岁寿~愿拾菩提十八子~”
“东君自有轮回手~天香万艳总不迟~”
一曲舞毕,郑令仪恰好来到李祖娥面前,她向着太后微微行礼:“臣献丑,让太后见笑了。”
李祖娥没有立刻回话,似是仍沉浸在舞乐之中,她看向阶下诸妇,见喜悦喝彩之人不少,便朝郑令仪微微点头:“令仪色舞双绝,文采也不输男儿,想来至尊可是得了一名贤内助啊。”
“岂敢……”
郑令仪笑着,李祖娥便派人为她和李灵德赐下赏物,她们本人对受的赏赐倒不怎么看重,不过这在其他的命妇眼中,却丰厚到令她们嫉妒发疯,连忙举起酒杯,大声吹捧和歌颂。
热情推动着郑令仪回到妹妹的身边,她与周围的姐妹嬉笑交谈,等风头稍歇,才看见妹妹郑春华身姿不动,只是拿起团扇,低低的说了一句:“姐姐何时又学会了新舞?今日的表现,真令春华大开眼界。”
“夫人说笑了。”一股无名火起,郑令仪端坐,也举起团扇,遮住自己的脸:“这方面,你的天赋可比我强些,不然……”
她止住话语,提醒自己不要乱了方寸,将火气压回去后,才重新说着:“汝毕竟是我妹妹,现又挂着瑜伽之责,不好卖弄身段,这搔首弄姿的活儿,我便替你做了。”
“劳姐姐费心了。”
郑春华沉默,而后微微说了声。
“别客气,现在帮你也是帮我自己。”郑令仪转过头去,看向不远处的李灵德:“太后欲捧其侄女为后,使李氏独大。这心思太明显了,算盘珠子都打在我们脸上了,别族且不论,真当我们郑氏无人吗?”
郑春华笑了笑:“不仅有,还是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