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前路漫漫,继续求索(2 / 2)
陆时羡刚拿起一杯香槟,就见一位精神矍铄、满头银发的长者微笑着向他走来,正是本届论坛会长,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教授。
“陆院士,请允许我再次祝贺你。”科恩伯格教授举杯示意,目光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
“你今天的报告,是我近十年来在类似场合听到的最具启发性的演讲之一。”
“您过奖了,科恩伯格教授。”陆时羡与之轻轻碰杯,语气谦逊而坦诚:“您的真核转录机制研究,才是真正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基础工作。”
科恩伯格笑着摆了摆手,随即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饶有兴致:“说实话,我更好奇的是你报告之外的东西,你一手创立的那个‘繁缕研究院’。这个名字很有意思,Stelria,一种看似平凡却拥有惊人环境适应力和药用潜力的植物。这似乎暗示着某种研究理念?”
两人自然地走向落地窗边,窗外是浦江两岸璀璨的灯火。
陆时羡笑了笑,这个问题最近似乎很多人问过。
如果说最开始,繁缕系列的种质名字只是来源于他随口一说。
那么到了现在,它则被赋予更多精神意义上的含义。
“是的。”陆时羡颔首,目光也投向窗外:“我们希望能像繁缕草一样,不拘一格,在任何可能的科研土壤中扎根生长。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种连接——从最基础的生命机理,到最实际的人类需求。”
科恩伯格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让我想起了早期的斯坦福与硅谷,或者冷泉港实验室与长岛生物技术圈的互动。但你似乎在尝试一种更具整合性的模式。我注意到,你的研究院同时推进着像‘枢纽蛋白’这样的基础科学探索,和‘智能沉默弹头’这样极具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这在当今强调专注和快速产出的科研大环境下,堪称特立独行。”
“我们并不认为这两者是割裂的。”陆时羡转过身,语气平和却坚定:“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能催生最革命性的技术,而应用实践中遇到的瓶颈,又反过来为基础科学提出了最真实、最紧迫的课题。‘繁缕’试图构建的,正是一个让这两者能够高效循环、相互滋养的生态系统。”
他举了个例子:“例如,我们正在进行的‘枢纽蛋白’研究,旨在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最核心规律。而这项研究所需的技术,比如超高分辨率成像和单分子操控,其开发过程又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工程团队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最终会反馈到像传感器和弹头系统这样的应用项目中。”
科恩伯格教授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他微微前倾身体,压低了些声音:“很巧,我目前除了在斯坦福的教学,也参与指导一个名为‘转录组调控与精准医学’的私人研究所。我们遇到的一个核心挑战就是,如何在保持基础研究深度的同时,有效加速其向临床治疗的转化。或许……我们两家机构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他顿了顿,提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设想:“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建立联合研究项目,或者围绕‘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信号整合’这个交叉主题,共同组织一个小型的、高水平的闭门研讨会。将你最擅长的细胞信号‘调度’视角,与我熟悉的基因‘转录’调控视角结合起来,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