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豆腐堰清塘工程(2 / 2)
父亲选择放手,这份信任与支持,重逾山川,是他前行路上最坚实的支撑。
直起身,月平转向族中几位长辈。
站在最中间的是八爷爷陈守业,已是满头白发,却仍精神矍铄,脸上的皱纹如同地脉纹路般深刻,那是常年与地脉打交道留下的印记——每一道皱纹,都对应着一次地脉守护的经历。
他身着一件灰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枚“守脉佩”,那是陈家赐给资深地脉守护者的信物,上面刻着他参与过的三次豆腐堰清塘工程的日期。
上次清塘时,他还因过度催动灵能导致咳血,却仍坚持到工程结束,事后仅休息了两日,便又投入到灵脉监测中。
八爷爷左侧是七爷爷陈守山,他擅长灵器修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手指修长灵活,常年握着修复灵具的小刻刀,指尖甚至能精准控制灵能的输出强度。
此次意鉴的维护便是由他负责,前一日他还特意用灵泉水泡洗镜身,去除表面的杂息,确保意鉴的灵能传导顺畅。
右侧是五奶奶陈守云,她精通“意灵沟通术”,头发用一根灵木簪绾起,身上带着淡淡的灵草香气——那是她常年与意灵沟通时,为了表达善意而佩戴的灵草香囊。
以往清塘前与“老鸭婆”的沟通都由她主导,她能通过细微的灵能波动,读懂意灵的情绪,是陈家与意灵之间的“桥梁”。
月平语气恭敬却不失坚定,目光扫过每一位长辈,确保自己的话语能清晰传递给每个人:“父亲大人,列位长辈,此前‘灵脉归集’‘意能压缩’‘意鉴定位’这三步,仅是豆腐堰清塘工程的序幕,可算作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为后续作业储备意力、明确目标——通过‘灵脉归集’确保有足够的灵能支撑工程,通过‘意能压缩’减少损耗,通过‘意鉴定位’精准找到隐患点,确保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每一处隐患都能精准定位。”
他顿了顿,抬手,指尖轻划——一道淡青色的灵能虚影在身前展开,如同一块透明的幕布,那是用“灵能显像术”形成的,需精准控制灵能密度才能保持稳定。
虚影上清晰勾勒出堰塘的截面图:从水面到塘底岩层,分为水体层、淤泥层、岩层层三层,每层都用不同颜色标注,还标注着具体的厚度与灵能分布数据——水体层厚度约五尺,灵能最活跃,呈淡蓝色,灵能浓度约七成;淤泥层厚度约三尺,灵能紊乱,夹杂着灰黑色杂息,灵能浓度仅三成;岩层层厚度约一丈,灵脉纹路清晰,呈深青色,灵能浓度稳定在八成,是堰塘的灵能根基。
“这一思路,源自古籍《地脉纪要》中‘山如青罗绕,水似碧玉凝’的意象启发。”月平指着截面图中的岩层层,指尖在灵能虚影上轻轻一点,岩层的细节便随之放大,能清晰看到其中的灵脉纹路,“山以脉络为骨,水以灵能为魂,淤泥则如同附着在骨与魂之间的杂质。
若想清淤而不扰脉,需先将‘骨’(岩层灵脉)与‘魂’(水体灵能)暂隔,再将杂质(淤泥)清除,最后重新让骨与魂相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等地脉的影响,避免因清淤导致灵脉受损,影响下游农田的灵能供给。”
他的指尖移向截面图中的淤泥层,灵能虚影随之调整,将淤泥层的杂息分布显示得更为清晰:“而这一阶段,需分三步推进:第一步隔绝意灵感知,避免‘老鸭婆’察觉后引动水体灵能反抗——意灵与本体的联结极为紧密,若它察觉异常,很可能引发灵能波动;第二步分离水体与淤泥,用防渗布将淤泥与水体隔开,防止杂息扩散污染水体;第三步净化淤泥中的杂息,将净化后的淤泥用于农田改良,实现‘变废为宝’,让清塘工程不仅能守护地脉,还能惠及村民。”
月平的语气陡然转沉,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每个字都如同落在青石上的铁钉,坚定有力:“每一步都需谨慎对待,容不得半点差错——尤其是第一步,若未能隔绝意灵,‘老鸭婆’一旦躁动,极可能引发水体灵能冲击,形成‘灵浪’。
以往清塘时,就曾出现过‘灵浪’冲垮堰堤的情况,当时光是修复堰堤,就花了三天时间,还导致下游农田断了两日灵能供给,村民们的灵菜都蔫了不少。
我们必须确保,至少在天明后的三个时辰内,‘老鸭婆’无法察觉豆腐堰正在被暗中改造!”
“这绝无可能!”八爷爷陈守业率先开口,他的声音洪亮如钟,在堰塘边回荡,震得水面泛起细微的涟漪——那涟漪与寻常水波不同,带着淡淡的灵能波动,是声音引发的灵能共振。
“意灵对其本体的感知,如同根系与土壤般密不可分,毫无间隙可言!”八爷爷的情绪略显激动,他抬手比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