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江户湾,来自琼州的舰队(1 / 2)
冬天的太平洋上,由于北半球的气温下降,北方气流开始向南方牵引,由此形成了一阵阵向南吹拂的季风。
这种季风有一个特点,没有夏季风暴那般来得猛烈,其势却是绵延不绝,除了少数晴朗天气,大多数时候都从不间断。
这增加了倭国东岸渔民入海捕捞海产的难度,所以倭国百姓,会趁着早晨退潮之时尽量在海岸边获取潮水带来的海产。
只见这些倭民三三两两,穿着麻制的棕色衣裳,大多裸露着双腿,被海风吹得通红,却还要在海岸上晃荡。
而在这时代的倭人很多人都没有名字,就如很多姓氏的来源一般,倭人习惯用其特征用以代称。
比如井下一郎一家,就是因为居住在村里水井南边,故称为井下,又因为是大儿子,故称一郎。
井下一家世代以捕鱼为业,日子过得十分贫苦,尤其是进入室町幕府时期以后,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
因为倭国本就贫瘠,虽然进入十四世纪以后农耕水平得到了提高,可粮食还是不够吃。
所以除了粮食之外,倭国人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大海中的各种海产,这些海产取之不尽,只要选对了时间,就能获取大量鱼获。
但吃鱼是吃不饱的,要想吃饱,就必须摄入碳水,这就造成了海鱼的价格不断降低,稻米等粮食的价格却节节攀升。
而倭国相较大明朝来说,地主更没有良心,大明的地主为了保证自己田地产量,通常都会在灾年将粮食借给佃户。
倭国的地主却是剥皮抽骨,越是灾年,越是要提高价格,尤其是今年对马岛等地受灾,粮食价格飞涨。
这些地主情愿将粮食全部运到北方售卖,也不会给当地即将饿死的饥民任何的施舍。
反正,现在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饿死了这些百姓,来年自然会有流浪各处的浪人前来定局。
到了那个时候,地主只需要以极低的价格,就能再度雇佣一批百姓与之耕种土地,创造价值。
对于这种情况,若是换做在大明,百姓早就掀起反旗了,可倭国这些百姓不同,他们天生自认低人一等,面对苛责也只会逆来顺受。
实在活不下去了?那就躲进山里面,或者流浪去其他地方,总之,活得下去是幸,活不下去就是命,怪不得他人。
当然,相较那些流离失所百姓,井下一家的生活状态还算不错,他们所处地方是一片海湾,名叫江户乡,地处武藏国内。
其大名乃是秩父氏,是三管领之一畠山氏分家的分家,由于地处关东,此地乃是第四代镰仓公方足利持氏的属下。
许是因为这一位足利家的贵人想要获取一些好名声,所以对麾下的剥削有所消减,使得井下这种贫困的渔民,也能勉强苟活。
甚至于如果趁着冬天多捡一些昆布晒干,来年或许能卖一个好价钱,不至于冻死。
可这一天,正在岸边寻找鱼获的井下一郎,却听到了自己女儿惊呼:“爹,爹,你快过来!”
听到这个声音,井下一郎顿时一惊,心想最近流入江户的流民有点多,难道是有人欺负自己女儿?
心惊之中,他提着一支枯木便急忙赶来,却见他的女儿正站在一片巨石下方,石壁上还有不少藤壶。
见此,井下一郎大喜,忙道:“哪来的这么多藤壶,快快收了,别被别人看见!”
他忙上前脱下衣物,准备将藤壶全部包走,去案上卖给城里的贵人,指不定多买上一些米。
可他如此一动,却见自己女儿呆呆的看着远处,他一时恼怒道:“看什么,还不快过来!”
“爹你看!”他一声怒吼中,往日被他一吼便会战战兢兢的女儿却朝着前方猛地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