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因地制宜论,大兴国策论(1 / 2)
“王上。”
司马徽从众多考卷中取出封上熊善之名的考卷。
“嗯。”
宁辰打量着眼前的纸筒,淡笑道:“千余考卷,这两日劳烦诸位在此批阅,第一甲考生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考生录百人,第三甲录二百人,总录三百余人!”
“喏。”
众王卿无不起身恭喝道。
“公子桉。”
“念態善之文。”
宁辰将封存的考卷纸筒递上。
“熊善吗?”
荀攸,鲁肃,张昭等人浑身一震。
荀彧,荀谌,赵云三人则是带着疑惑而视。
“熊善。”
王岳在三人旁边解释道:“此人出自豫章海昏,曾经是刘氏宗部治下的贱籍之子,当年王上治豫章伐宗部时,此人第一个走出海昏民居,言若江东军胜,便从戎披甲,不过太年幼,今年才入学南学府,参与科考。”
“贱籍之子。”
三人心中顿时泛起了波澜。
“君问政封建。
“天地之初,立封建者何人。”
“世人不得而知,亘古圣王尧舜禹汤而莫能去。”
“君言显学,国与疆,疆与民,宗室何去?执政天下者。”
“殷商,武周,人王天子不革新,实乃铸王权之器,大势不可辟。”
“秦奋六世之余烈,秦王政承平天下,裂都咸阳,分册郡邑,废侯卫而设郡守,据天下之霸业,摄制四海,运于掌握宇内。”
“二十更爵,前路无望。”
“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秦之郡县,虽亡,非亡于郡县制,故可取于大兴。”
“汉拥天下,取秦之利,去秦之弊,循周之王制,刨海内之郡县,封宗子建王侯国,封建之初,有叛国而无叛郡。”
“宗族数十万,有诸王之祸,亦有武帝之推恩。”
“然,王侯不制,宗子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奴役于民,故国乱。”
“大兴承天下之苦民而立天下,君著显学而开民智,可取郡县制,不可兴封建,此为定国策。”
公子桉声音洪亮,朗朗读出熊善写出的洋洋洒洒千余字。
“嘶。”
长平殿内,惊起无数吸气声。
大兴国策论,好大的胆魄,好大的锐气。
从商周,秦汉而论,更是提及宁辰的大兴显学,大兴立国之初得百姓拥戴的原因,从而论封建不可取。
如此策论,哪怕是鲁肃,荀攸,贾诩等人也汗毛乍竖。
“如何?”
宁辰目光落在众人身上。
司马徽头皮发麻道:“王上,此策太过震撼人心,臣以为还是观阅其他策论,在言三甲之论。”
“可。”
宁辰点了点头。
张昭起身说道:“王上,熊善出身豫章,乃最早受惠大兴善政之民,故而才有大兴国策论,此论臣以为当得再斟酌。”
“子布。”
宁辰抿了口茶,淡笑道:“你是说,若此次科考立此文为三甲之首,恐不服人心吗?”
张昭深吸了口气,说道:“熊善已有为最初之民,恐伤后来者锐气。”
“啪嗒。”
宁辰放下茶盏,淡淡道:“既然如此,是否也折最初之锐气,孤平衡南北学子,是为了不折中原西土锐气,可若是枉顾事实,便是欺民,以策论为主,纵纳熊善两篇策论,大兴也无愧于天下学子。”
“喏。”
张昭躬身退入席位之中。
公子桉将考卷送入纸筒中,而后走下王位,郑重放在鲁肃面前,说道:“桉年幼不通政事,亦不通什么平衡之术,但知晓人不负才,开科取仕可平衡南北,但不能折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