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虎枭 > 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迁移民

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迁移民(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随着曹军撤退,暂留在江南的官员开始迅速回归,在士兵和留守官员的协助下,开始重建秩序,对这样官员而言,他们真正的考验是即将到来的难民安置潮。

最瞩目的义阳三关也同样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空关,大量难民开始浩浩荡荡向江夏郡转移。

汝南郡七县的两万六千户难民是这次停战协议中的核心,也是甘宁愿意签署停战协议的真正原因。

不过最终的难民人数也在不断变化,刚开始统计难民是两万六千户,随着难民在南下义阳三关过程中,又有很多新难民听迁徙去江夏郡和庐江郡,他们也放弃了家园,跟随难民队伍南下,而两千多名老人和体弱者受不了冬天的寒冷,而在迁徙途中去世,大量难民增加,又有不少难民病逝,最终进入江夏郡难民大营的人数为三万一千四百户,人口二十三万人。

临时难民营设在安陆县北,由诸葛瑾和吕范负责这次难民的安置,时间非常紧迫,必须赶在春耕前按照妥当难民。他们二人分工明确,诸葛瑾负责江夏郡按照,吕范负责庐江郡按照,他们手下有官员有士兵,有船只、粮食、帐篷以及各种资源。

每个人都如陀螺一般高速运转着,每天都有一批批百姓离开难民营,前往安置各县,庆幸的是,江夏郡和庐江郡有大量的空房,都是当初迁徙去南方的百姓留下来的,虽然屋内空空荡荡,但至少四和屋顶还在,还可以栖身。

原本空旷的原野里开始出现百姓的身影,他们在有些荒芜的农田里拔草、翻耕、施肥,获得土地的农民们开始迅速忙碌起来。

甘宁出现在庐江郡南部的浔阳县巡视,从柴桑过来只要一个多时辰,当天就可以返回。

庐江郡丞杨景和浔阳县官员簇拥着甘宁,甘宁站在官道上,望着农田里正在忙碌的百姓。

杨景向甘宁介绍道:”浔阳县分配来四千户百姓,约两万人口,一般安排在县城,一半安排在乡村,所有百姓都已经安顿下来,按照每人每天一斤米补助灾民。”

甘宁没有多,又问道:“土地怎么安排的?”

土地是重中之重,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能随意将土地分给农民,对西楚也是一样,如果随意授田,不仅对军户不公,也失去了底线和原则。

“严格按照楚侯签署的土地令,把所有土地收为官有,然后分配给移民,前三年免租税,连续耕种五年免租,连续耕种十年,每户授予十亩基本田。”

甘宁点点头,这时,他见数百步外有一名老农在拔杂草,便走上去笑问道:“老丈哪里人?贵姓?”

老者不敢怠慢,连忙起身道:“人姓何,汝南郡定颖县人。”

“家里有几口人?”甘宁又问道。

“家里有七口人,我和老伴,两个儿子,孙子和孙女,还有大儿媳,儿子还没有成婚。”

甘宁笑了笑,“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分家,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是的,我们家里正在协商这件事,大儿子分出去,还考虑让儿子从军,这样就能得到二十亩军田。”

看来这些农民并不迟钝,他们都在以最快速度获取消息,寻找最大的利益。

甘宁没有再问对方家庭,他看了看土地,又笑问道:“打算种点什么?”

这是老者的专业,他眼睛里一下子有了自信,挠挠头笑道:“种冬麦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土地搁荒了一年,需要恢复肥力,我打算全部种黑豆,种豆可以肥土,黑豆产量也大,还听官府为了支持我们,会以用两斤黑豆换一斤麦,这一年的口粮就有了。”

甘宁感到非常欣慰,一次和老农的对话让他看到了希望,一叶可知秋,足够了,中午时分,甘宁坐船返回了柴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