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人心·国乱思江陵(1 / 2)
第170章人心·国乱思江陵
来宗道躬身而立,等待著这位年轻帝王的最后一个指令。
他记得清楚明白,今日礼部需办三事。
前两桩,一桩是定天下民心,另一桩是重立国朝之信。
那这第三件事,又将是什么?
果然,御座之上的朱由检,在短暂的停顿后,淡淡开了口。
「其三——」
「——仍是人心之事。」
朱由检的目光缓缓扫过群臣。
」我大明国朝如今内外交困,百弊丛生。「
「但难道是今天方才如此的吗?」
」过往之中,难道就没有出现过,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吗?「
只一瞬间,殿中各人全都意识到了皇帝所谈之人。
但——张居正不是已在天启二年准复原职,准予祭葬了吗?
这是要恢复其人谥号吗?
英国公张惟贤猛然抬起头,惊疑不定。
诸位大臣纷纷对视,不约而同放低了呼吸。
朱由检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没有理会,只是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有的,张居正就是此般人物。「
「一条鞭法,综核名实,整顿吏治,澄清寰宇。「
「是时,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然而,朱由检的话锋陡然一转,变得无比锐利。
「然其下场呢?」
」谋国不谋身,一遭身死,阖家被抄。「
「长子不堪刑罚,自缢而亡;次子充军发配,远戍烟瘴之地;三子投井未死,削籍为民!「
「一时救时宰相,到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从殿中所有文臣的头顶浇下。
那些方才还在为追赏旧功而心中激荡的官员,此刻只觉得心中微冷。
朱由检的目光如刀,扫过黄立极,扫过所有文官的脸。
」如今,朕欲起新政,国家更是渴求贤才。「
」朕孜孜所求之贤相,张居正是也。「
」但这世间贤才,在读到张江陵旧事时,心中难道就没有一丝恐慌吗?「
「在座诸臣,为国办事,心中又难道没有一丝顾虑吗?「
「赏罚不明,则忠奸不辨;功罪不分,则人心思退!「
」江陵之事在前,纵使朕今日剖心以示,诸卿又如何能全然信服?「
黄立极嘴唇翕动,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想要说些什么,或许是想为先帝辩解,或许是想表达自己的忠心。
又或许—只是想稍稍宽慰人心。
但朱由检只是轻轻一摆手,示意他坐下。
皇帝的视线,又转向了另一侧的勋贵武将。
」那么,过往难道没有为国浴血的救时将军吗?「
殿中的气氛再次一变,勋贵武官们的呼吸明显粗重了几分。
朱由检感叹一声。
」有的,戚少保便是此般人物。「
「罢诸弊,练精兵,先平倭寇于东南,再压北虏于蓟镇,坐边十四载,边关俨然无事。「
「然其下场呢?」
朱由检说到此处,居然也忍不住代入了后世的感情。
竟然一时脱离了皇帝的身份,而语带悲凉:
「一遭贬谪,罢官归乡,贫病交加,困顿一生,到头来竟至妻离子散!「
」如此功臣,尚不能封妻荫子,保全富贵。「
「如今九边各镇总兵、参将,谁又会想著用心办事,谁又会真的指望那所谓的国公之赏?!「
「黄运泰所言世镇辽东之赏,真真是——「
朱由检闭上了嘴,将那句更刻薄的话咽了回去,只是眼神中的失望与愤怒,
却毫不掩饰。
他缓缓站起身,环视著殿中神情各异的文武百官,一字一顿地问道。
」诸卿,这天下事,如何能够如此!「
「为众人抱薪者,又如何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此言一出,群臣骚然,年纪大的臣子,有数人眼中居然已是暗含热泪。
如果说前述赏格不兑之事,还能说一句是神宗皇帝赏罚不明。
那张居正、戚少保二事,简直就是隐晦地对著神宗皇帝在骂了。
但如此不孝之事,如此刻薄之语。
殿中群臣,哪怕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哪怕是拿了魏征牌匾的李国普,也无一人出列谏言相争。
人心之中,都有一杆秤。
哪怕是贪腐成性的严嵩,也会叹一句海瑞之清廉。
哪怕是屈膝侍奴之人,也会在文天祥的耀眼光芒下自惭形秽。
哪怕是豺狼虎豹之东厂,也要将岳飞供奉其上。
有些事情,纵使不说,人心之中自有公道,青史悠悠自有评说。
遮著不说,只是糊弄无知愚夫罢了,聪明人心中自有千般思量,自有万般计较。
而这千般万般的思量计较,到了最后,不过就是保存自身、随波逐流罢了。
明始亡于万历,始于财税,始于吏治,始于边备,然而又何尝不始于人心。
朱由检说到此处,情绪已难再抑,干脆开口,下达了今日礼部的第三道指令:
「纵使皇兄已于天启二年,恢复张江陵、戚少保之官职蒙荫,但朕以为,仍旧不够!」
「过往功过掩于青史,到了朕这里,却是要好好评上一评了,议上一议了!
,
」过往不能颁的赏格,朕来赏,过往未曾定的赏格,朕来定!「
朱由检微微前倾,目视来宗道,一字一顿道:
「朕今日,便著令礼部,定议张居正、戚继光,追封爵位之事!「
「此事,礼部可能办得!「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看向了礼部尚书来宗道。
这已经不是什么「捅破天」了,这是要将万历朝的天,直接翻过来!
甚至都不是什么恢复原职,重起谥号,允许祭祀蒙荫之事。
而是要议爵,要议未赏之爵!
万历至今,不过是五十余年而已。
这屋内之人,几乎全都是从那个时期一路成长而来的。
少年开蒙,青年读书,壮年中举,一入官场便是混混沌沌,随波逐流。
纵有一二奋起,又难免陷于党争诸事。
这屋内中人,凡是年过不惑者,全是眼睁睁看著大明国势一路下滑之人。
而年纪轻的,谁人心中没有一腔热血?谁人没有几分意气?
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
大明到如今,谁人不思张江陵!
来宗道只觉得自己的头皮一阵发麻。
他的脑海中,本能地闪过赏罚计较年头。
——《大明律》有定,文官封爵,需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方可。张江陵——毕竟未曾出将。
戚继光功劳虽大,安坐边疆十四载无事,但终究斩首不足,未有大功。
但是——
但是这又何妨呢!
魏家一门三爵,其中数份封爵的文书,还是他礼部经手所办!
那又是何等的荒唐!何等的恶心!
与那样的奇耻大辱相比,为张江陵、戚继光这两位不世出的功臣追封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