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05章 腾笼换鸟(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205章 腾笼换鸟(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但遇地产低潮或消费低迷,混合估值反而可能拖累,导致市盈率上不去,无法完全体现饮料业务的高成长性。

而如果不将陈记食品注入到青州英坭,两者保持现状,分业经营。

让青州英坭专注于处理地产和原有水泥业务,成为纯粹的地产投资开发平台。

利用其上市地位,持续收购优质地产项目,打造成稳定的收租和地产开发巨头。

而陈记饮料,则保持私人公司的灵活性。

利用离岸公司架构,在全球进行更灵活的税务安排和利润转移。

未来,甚至可以等待时机,单独将饮料业务拿到估值更高的美股纳斯达克上市,专注于讲全球性消费品牌故事,那时获得的估值,很可能远高于捆绑在港岛一家地产公司里。

这样做的缺点就是,青州英坭的股价无法直接享受饮料业务高增长红利,市值增长相对缓慢,融资能力短期内不如前者。

对于陈秉文来说,这是一个战略抉择。

控股青州英坭,是他布局未来的关键一步,关乎陈记能否从实业公司,跃升为资本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财团。

青州英坭,这家公司本身承载着一段香江工业史。

它最初在澳门成立,是华南最早的水泥厂之一。

二十世纪初才将业务重心转移至港岛,在九龙鹤园扎根,通过一次次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逐步发展成行业巨头。

在红磡鹤园建起规模宏大的水泥生产厂房。

这片临海土地,见证了港岛工业的辉煌时代。

如今,时代变了。

港岛经济结构正在剧烈转型,制造业北移,地产业、金融业崛起。

红磡鹤园这块曾象征工业力量的土地,其价值内核正悄然改变,从生产价值转向空间价值和区位价值。

他收购青州英坭,看中的正是这种历史性价值变迁带来的巨大机遇。

红磡这块地,位置极佳,濒临海港,交通便利,未来无论开发成高级住宅、甲级写字楼还是大型商业综合体,潜力都不可限量。

但他不能急。

不能像纯粹地产商那样,只想着推平厂房盖高楼。

那样太浪费,也太惹眼。

所以,他提出的饮料工业园概念,是极好的过渡和掩护。

一方面,它能以产业升级名义大幅降低改规成本。

另一方面,它确实能整合陈记产业链,提升效率。

未来,待工业园成熟,周边配套更完善,土地价值进一步提升后,他完全可以再次进行功能转换,将部分或全部园区土地性质升级为更高价值的商业或住宅用途。

那将是第二次价值释放,利润更为惊人。

而这整个过程,都可在青州英坭这个上市平台内完成,不断给资本市场讲述新增长故事,持续推高市值。

想到这里,陈秉文心里渐渐有了倾向。

或许,不必急于将饮料业务全部注入。

可以让青州英坭先专注于地产转型和产业园区开发这个故事。

利用好红磡这块地,把它打造成标杆项目,让市场重新认识青州英坭的价值。

同时,陈记饮料继续独立发展,在全球开疆拓土,用丰厚利润默默输血,支持青州英坭的地产转型和扩张。

两者相辅相成,又不完全捆绑。

保持足够灵活性和战略弹性。

等时机真正成熟,或许在北美市场取得决定性突破后,再考虑饮料业务证券化,那将是另一盘更大的棋。

“一步一步来。”

陈秉文低声自语。

当前最紧要的,是推动红磡地块转型方案,用最小代价,为未来撬动最大利益。

然后在短时间内拉高青州英坭的估值。

为了争夺青州英坭的控股权,糖心资本前后在青州英坭股票上投入了一亿多港币。

陈秉文不准备将这么多钱长期套在青州英坭股票上。

对于他来说,51%的持股比例和73.7%其实作用相差不大。

只要保住绝对控股权,多出来的股份他准备在适当时机重新投放到二级市场回笼资金。

但这种事肯定不能现在做。

此时市场上青州英坭的股票因为他之前和李家成的大规模增持,流通股已经不多。

如果,突然放出22.7%的股份到市场上去,青州英坭的股价将会瞬间崩盘。

所以,要想腾笼换鸟,只能先拉高青州英坭的估值,待股价大幅度上涨后,再慢慢放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