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被忽悠的郭导!(7k)(1 / 2)
第258章 被忽悠的郭导!(7k)
1926年3月16日,科学家罗伯特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这枚火箭使用液氧和汽油作为推进剂,飞行了约12米高,全程仅2.5秒儘管效果不佳,但它验证了液体火箭技术的可行性,为后世所有的航天飞行奠定了最核心的技术基础。
1944年6月,汉斯研製並发射了v-2火箭,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可导引的弹道飞弹,在试验飞行中首次超过了100公里高的卡门线,成为了人类歷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造物体。
不久之后,丑国和老苏瓜分了汉斯的火箭技术和人才。
1957年10月4日,使用由r-7洲际飞弹改装的卫星號运载火箭,成功將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此人类航天时代的正式开启。
1960年2月19日,龙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探空火箭t-7成功发射。
这枚火箭虽然飞行高度仅8公里,但龙国在奔向太空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1981年9月20日,龙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號將龙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號”送入预定轨道。
龙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而现在,龙国將要火箭歷史这本书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卫总,您怎么有时间见我了”
郭导得知卫宏想要见他后,推掉了其它事,匆匆赶来了科技中心。
“郭导,最近有没有时间帮忙拍部简单的纪录片”
郭导听到后犹豫道:“纪录片卫总,不是我不拍,这玩意我很久没有碰过了,怕拍的不好.
“如果说周教授想要你拍呢”
郭导听到这句话后,先是一喜,后是有些担心说:“卫总,那能告诉我,周教授这次想要拍什么”
“不瞒您说,之前我帮周教授拍摄那些短片后,我们剧组就出现了不少莫名奇妙的人。”
“卫总,您可能不知道,我们拍《流浪的球》那会儿,找我们的媒体和粉丝就够多了,但那些都是正常的,可自从周教授研发的成果火了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剧组里,多了很多热心观眾。”
“他们不是来要签名的,也不是来討论电影的,他们问的问题都非常专业。”
“有一次,一个自称是科技爱好者的人,找到我们的摄影师,旁敲侧击地打听小苔蘚和量子计算机的参数。”
“问我们用的高速摄影机,每秒能拍多少帧,能捕捉到什么样的细节。”
“还有一次,一个自称是高校学者的人,找到我们的特效师,问周教授团队提供的核心数据,
是不是原始的,有没有做过技术处理。”
“甚至问我们用的是哪款软体处理的,模型的精度有多高。”
“卫总,我们是拍电影的,不是搞科研的,他们问的这些,根本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会问的问题,我们当时就明白,这些人,是来打探消息的。”
“找出这些人是我们的义务,但是吧,我们剧组一个个神经都绷著,生怕在这上面犯错。”
卫宏听著,脸上露出了理解的表情。
郭导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他笑了笑,语气放得更缓:“郭导,你说得对,上次是我们疏忽了,这次的项目,所有参与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的背景审查,安保级別也会提高到最高,我们有专人负责甄別和处理可疑情况。”
“你的团队,可以心无旁鶩地进行创作。”
“而且”卫宏话锋一转,语气突然变得轻鬆起来,“这次的拍摄任务,真没你想得那么复杂,就是个普通又简单,平平无奇的火箭发射。”
“火箭”
“对啊,就是火箭。”卫宏云淡风轻地笑了笑,“我们没有用什么特別玄乎的技术,主要是为了发射一颗卫星,上面装载了sta的全景相机,另外哗站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就是一简单的商业活动。”
郭导疑惑道:“商业活动要请周教授参与吗
“这不是一次合作嘛!”
郭导联想到最近周宇入驻哗站的事,突然想明白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简单的商业活动,而是哗站为了造势,吸引流量的方案!
周宇这次愿意参与进来,原因很简单。
哗站给的太多了!
郭导完全理解被钱所困的感受,
想起自己当年为了拍《流浪的球》,到处找投资,被人拒绝了无数次。
那段日子,他几乎每天都在为钱发愁,甚至想过放弃。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他太懂周宇的无奈了。
一个顶尖的科学家,一个为国之重器呕心沥血的教授,最终也要为五斗米折腰,去和商业平台合作,去用自己的名声换取科研经费。
这听起来有些讽刺,但又无比真实。
毕竟,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个烧钱的活儿,尤其是像周教授这样涉及航天、电磁弹射这类前沿领域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
郭导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也对周教授的务实感到敬佩。他没有像个象牙塔里的学者一样清高,而是放下了身段,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团队开源。
他不是在卖名声,而是在为梦想融资。
这活儿,他接定了。
不为別的,就为周教授的那份执著,也为自己曾经为了梦想而拼命的经歷。
他要用自己的镜头,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拍出来。
他要让观眾看到,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为了科研经费而奔波的身影,是为了一个不起眼的数据而通宵达旦的付出。
他要把这个故事拍得有温度、有深度,让观眾在惊嘆火箭的酷之外,更能理解这背后所有的不容易。
郭导暗自鬆了一口气。
只要不是让他拍什么国之重器就好,再来一次,他的小心臟真的受不了。
“这活儿,我接了!不谈钱,就冲您对我的这份信任,冲周教授的那份情,也冲这个项目本身的纯粹,我保证,拍出一部让您满意的片子!”
卫宏也暗自鬆了一口气。
他好像也没说错什么吧
半个月后,隨著静力试验和动力特性试验、全箭试验顺利结束,电磁弹射火箭项目终於迎来了发射时间。
在龙国西北部,一座秘密新建的火箭电磁弹射发射台巍然立。
整个发射基地,此刻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忙碌的氛围中。
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来回穿梭,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专注和疲惫。
他们不是在进行复杂的组装,而是在做最后的体检,
有人在检查电磁轨道上的超导线圈,有人在调试高精度传感器,有人在校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每一个参数。
在指挥中心,周宇教授和他的团队,正紧盯著面前的巨大屏幕。
屏幕上,各种数据流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刷新著,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牵动著所有人的心。
柳思思站在周宇身边,她的手紧紧地著,手心里满是汗。
“一號线圈,电压稳定!”
“二號线圈,电流正常!”
“冷却系统,工作正常!”
耳机里不断传来匯报声,每一个正常,都让指挥中心的人们,稍稍鬆一口气。
突然,屏幕上的一个数据,引起了周宇的注意。
他眉头微皱,立刻问道:“三號轨道,电磁场波动,波动幅度是多少”
“周教授,波动幅度0.001,在安全范围內!”技术员的声音,带著一丝紧张。
“不行!”周宇的声音,带著一丝不容置疑,“0.001的波动,在理论上是正常的,但实际发射中,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立刻进行二次校准!”
周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追求的,是零失误。
郭导的摄像机还在那架著,他更不能允许有状况发生。
所有人都动了起来,他们各司其职,开始进行二次校准。
在发射台旁,郭导的摄像机还在那架著,他看著眼前的这一幕,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他没有让摄影师停下来,这才是纪录片最真实的一幕,他要用他的镜头,记录下这个完美主义者的执著,记录下这个团队的信念。
在指挥中心,周宇的脸上,依然是平静的。
他相信他的团队,他相信他们的技术。
他们,一定能克服这个小问题。
终於,二次校准结束了。
屏幕上的数据,恢復了零波动。
“周教授,校准结束!”技术员的声音,带著一丝兴奋。
周宇点了点头,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著屏幕。
“各单位注意!”
周宇的声音,再次响起:“倒计时开始!十分钟后,发射!”
整个发射基地,瞬间沸腾了起来。所有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准备迎接这个歷史性的时刻。
在发射台旁,郭导的摄影机,已经准备就绪。
倒计时开始。
“10!”
“9!”
“8!”
.
每一个数字的响起,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击在所有人的心上。
他们即將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枚火箭的发射,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他们看著屏幕,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隨著周宇教授的一声令下,整个发射台,瞬间被刺眼的白光所吞噬。
那不是传统火箭的轰鸣,而是一种尖锐的嘶鸣,一种金属摩擦、电流奔腾的尖啸。
在高速摄影机的镜头下,这条钢铁长龙瞬间进发出巨大的能量,电磁轨道上的超导线圈被瞬间激活,强大的电磁力场,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地推向了火箭。
镜头后面的郭导看到这一幕,突然愣住了。
火箭没有拔地而起,它像是被弹弓射出的一颗子弹,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稳和迅猛,沿著轨道滑行。
它的速度,在短短的几秒內,就达到了音速的数倍。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狂风,那股带著热浪的气流,那是火箭与空气摩擦所產生的电磁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