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让你做短视频,你科普黑暗森林 > 第178章 黑洞(三)

第178章 黑洞(三)(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对我而言,这才是真正的 “黑太阳” 场景:一颗中等质量黑洞周围环绕著大量长寿的红矮星,这些红矮星能提供充足但不过量的光,使附近的行星不至於受到过量辐射。这类黑洞总会有某种形式的吸积盘,而对於质量处於中等质量上限的黑洞,其事件视界的直径可达 60 万公里 —— 与一颗恆星的大小相当。

黑洞极强的引力会使光线发生显著弯曲,因此即便在白天,附近的行星也能观测到黑洞 —— 即便吸积盘並不明显。

一颗被逐出星团的黑洞,若周围带有一小群伴星,也可能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太阳系。一颗在远处围绕黑洞运行的行星,可以从这些小型、暗淡的伴星那里获得足够的光和热来维持生命,同时还能看到天空中巨大的 “黑太阳”。

此外,这些遥远的小型伴星所释放的太阳风,也可能对行星的环境起到积极作用。这个星团本身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天体系统,甚至可能被逐出其所在的星系 —— 它或许是某个古老矮星系的核心残骸,而这个矮星系后来与一个更大的星系合併了。

第六种场景是超大质量黑洞周围有一颗行星围绕其运行。这种场景与中等质量黑洞的场景类似,只是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需要在早期宇宙中通过超爱丁顿吸积过程实现 —— 这意味著它们曾经无比明亮,常以类星体的形式被观测到。

超大质量黑洞通常被恆星高度密集的区域环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自然形成的可能性极低 —— 除非生命存在於某些被辐射加热的小行星或矮行星內部。

然而,与其他类型的黑洞一样,超大质量黑洞也是文明建立据点的理想选址。

在结束这篇內容之前,我还有一个关於 “黑太阳” 下生命的有趣想法:或许宇宙中最早出现生命的行星,其 “朝阳” 正是一颗黑洞。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记住两个关键事实:

第一,在第一代恆星死亡之前,宇宙中只存在氢和氦这两种元素,以及极少量的鋰 —— 这些元素根本不足以形成岩石行星,更不用说孕育生命了。

第二,宇宙中最早死亡的恆星,几乎必然是那些最终会形成黑洞的大质量恆星。这些恆星很可能形成於大型星团中,而这些星团后来会成为原星系的中心。在这些星团中,会產生大量大质量恆星,它们通过恆星风和超新星爆发將重元素拋射到宇宙中。

此外,在恆星密集的星团中,恆星或恆星残骸被逐出星团的概率很高。我们完全可以想像,早期的某个黑洞在被逐出星团时,携带了大量气体和新形成的重元素 —— 这些物质正是形成行星的原料。

无论是单独运行,还是处於双星系统中,在这类黑洞周围,都可能罕见地形成稳定的宜居行星。当然,这类行星的宜居状態可能无法持续足够长的时间,让智慧生命演化出来 —— 因为其环境本身不够稳定。但即便如此,宇宙中最早演化出眼睛、能够观测 “日出” 的生命,看到的 “太阳” 有可能就是一颗正在升起的 “黑太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