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刀风起,大势倾(2 / 2)
张伟平只能拼命砸钱,用“张亿某”、“武侠特效巨制”、“中国第一部真正艺术大片”这些名头疯狂宣传,试图挽回颓势。
但他心里清楚,在院线渠道这个硬核战场上,他几乎失去了所有先机。
王盛不玩虚的,直接用渠道和内容生态把他逼到了墙角。
……
12月1日,周日。
尽管是周末,但新画面影业的核心层几乎全员到岗,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上午十点,经过专资办初步核实的《绣春刀》首日票房数据,终于以传真和内部通讯的方式,抵达了各大影视公司老总的案头。
张伟平看着那张薄薄的纸,手指微微颤抖。
《绣春刀》首日(11月29日,周五)票房数据:
统计范围:全国有效银幕(3072块)
排片占比:61.5%
首日票房:7,650,000元(约765万)
“七百六十五万……”张伟平喃喃自语,这个数字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口。
他死死盯着那几个关键数据:全国有效银幕数已从半年前的2672块,猛增至3072块!
这四百块新增银幕,大半功劳要归于王盛推动的“中影盛世”等跨省院线在苏、浙、鲁、粤等经济强市的二级城市疯狂下沉,开设现代化多厅影院。
银幕数的增长,直接提升了市场的单日票房容量。
而《绣春刀》凭借盛影系的排片优势和猫眼平台带来的超高预售,豪取超过60%的排片率,在15元的平均票价下,斩获765万的首日票房!
这意味着其首日上座率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电影公司疯狂的开门红!
它不仅证明了《绣春刀》本身的质量和市场接受度,更印证了王盛所构建的“盛影模式”——从内容制作(类型片探索)、到渠道控制(院线布局)、再到宣传营销(猫眼平台、影评引导)——所形成的强大闭环战斗力。
相比之下,《英雄》虽然名声在外,但在具体的市场数据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张伟平仿佛已经看到,下周一开始,全国院线经理们会如何疯狂地进一步调高《绣春刀》的排片,而原本承诺给《英雄》的那些黄金场次和银幕,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王盛……”张伟平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名字,一股混合着愤怒、不甘和一丝无力感的寒意,从脊椎骨窜了上来。
他知道,贺岁档的战争,在第一声枪响《绣春刀》出鞘的那一刻,天平就已经严重倾斜。
《绣春刀》的这765万,不仅仅是票房,更是压向《英雄》的、裹挟着市场大势的滚滚雪崩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