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474:计划不变(2 / 2)
“布朗先生客气了,拍摄进度很顺利。”王盛示意对方坐下。
寒暄几句后,布朗很快切入正题,目光灼灼:“王,我想你已经看到《电锯惊魂》的成绩单了。上帝,这简直是个奇迹!一部一百万成本的电影,首月北美近七千万!这已经不是黑马,这是怪兽!”
他的语气充满了惊叹和毫不掩饰的贪婪:“新线内部评估,这个‘竖锯’的概念,以及这种独特的风格,完全有潜力发展成一个长期盈利的系列!
我们想和你谈谈,共同开发《电锯惊魂》系列的事宜。剧本、导演、制片,你都可以占据主导地位,新线负责发行和部分投资,利润分成可以详谈。”
面对布朗抛出的橄榄枝,王盛并没有立刻表现出兴奋。他端起助理刚送来的温水,喝了一口,语气平静:“布朗,谢谢新线的认可。《电锯惊魂》能成功,是团队和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放下水杯,目光直视布朗:“不过,目前我的精力必须集中在《间谍过家家》上。这是一部投资更大、涉及环节更复杂的电影,我不能分心。
关于《电锯惊魂》系列的合作,等这部电影拍摄结束,进入后期阶段,我们再坐下来详细谈,如何?届时,或许我们还可以聊聊其他项目的可能性。”
他的态度明确而坚定:现在不是谈这个的时候,一切以手头项目为重。
布朗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被理解取代。
他深知王盛对项目的专注和掌控欲,也明白《间谍过家家》对新线同样重要。
“当然,当然!”布朗立刻表态,“项目优先级我完全理解。那就按你说的,等《间谍》杀青后我们再详谈。我相信,我们之间的合作,绝不仅仅局限于《电锯》或者《间谍》。”
他意有所指地补充道,显然看好王盛未来能带来的更多价值。
两人又聊了聊《间谍过家家》的拍摄趣事和好莱坞近期的些许动态,布朗便识趣地告辞离开。
送走布朗,王盛站在休息室的窗前,看着外面片场忙碌的景象。
《电锯惊魂》的成功在他意料之中,这个IP的巨大潜力他更是心知肚明。
但他更清楚,不能因为一个意外(对他而言是计划中)的成功就打乱原有的节奏。《间谍过家家》是他打入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领域的关键一步,必须稳扎稳打。
……
万里之外的华夏。
国内关于《电锯惊魂》在北美取得的惊人票房成绩,以及其为盛影传媒带来的巨大收益和声誉,也通过特定渠道,在财经版块和行业内部引发了报道和讨论。
当然,国内的报道角度与北美截然不同。
某权威财经报刊在“中企出海”专栏刊登了一篇分析文章:
【盛影传媒海外业务捷报频传,低成本惊悚片北美票房折桂】
文章简要介绍了《电锯惊魂》的制作背景和票房成绩,着重强调了其“极低的制作成本”与“惊人的票房回报率”,并将其归功于盛影传媒“精准的国际市场眼光”和“与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的高效对接能力”。
报道称,此次成功进一步证明了盛影传媒国际化战略的正确性,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直接收益,更有力地提升了其在全球影视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文章末尾提到,据悉,盛影传媒国内A股上市计划未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仍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承销商团队对其市场前景保持高度乐观。
另一家行业媒体则更关注合作模式:
【从《博物馆》到《电锯》,盛影与好莱坞合作模式升级】
该文分析了盛影传媒与好莱坞合作从《博物馆奇妙夜》的深度联合制作,到《电锯惊魂》的近乎独立制作、新线主要负责发行的模式转变,认为这标志着盛影传媒在好莱坞的话语权和自主性正在稳步提升。“王盛导演以其卓越的商业洞察力和创作能力,正带领盛影传媒在国际舞台上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内容驱动’合作路径。”
这些报道,刻意淡化了影片本身血腥、惊悚的类型属性,而更多地从商业成功和公司战略层面进行解读。
在某种无形的氛围下,这被认为是一种更“稳妥”和“积极”的宣传角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