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478:剧本初稿(1 / 2)
洛杉矶六月的阳光,已然带上了盛夏的灼热,透过伯班克办公室百叶窗的缝隙,在光洁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
时间悄然滑至2003年6月20日。
过去的二十天里,王盛在主导《间谍过家家》精剪、跟进《当幸福来敲门》后期配乐混音的同时,另一条隐秘的战线也在他的遥控下高效推进——通过罗伯特·怀特等中间人,悄然囤积着未来将价值连城的“硬通货”:漫威漫画角色的电影版权。
办公室内,王盛审阅着怀特刚刚发来的加密汇总报告,嘴角牵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
此时的漫威娱乐(MarvelEnterprises),虽已从1996年的破产阴霾中走出,依靠出售角色版权维持运营,但其自有的电影制作公司“漫威影业(MarvelStudios)”尚未凭借任何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真正证明价值(2008年的《钢铁侠》才是转折点)。
整个公司仍处于“卖子求生”的艰难阶段,对于旗下许多尚未被好莱坞广泛看好的角色版权,要价普遍不高,且缺乏长期持有的耐心。
基于此,王盛指示怀特,将目标锁定在那些尚未被大制片厂牢牢攥在手中、且在未来电影宇宙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此刻被视为“二线”或“高风险”的角色上。
行动必须迅速、低调,避免引起竞争对手尤其是已经开始关注漫威的某些公司的警觉。
成果是显著的:
“美国队长”(CaptaArica):版权几经周折,曾短暂归属华纳兄弟但项目搁置后权利复杂。
怀特团队通过巧妙的法律途径和一笔仅85万美元的现金支付,加上一个未来票房分成的微小条款,便从相关的版权持有方手中,为主顾买断了包括拍摄、发行、衍生品在内的完整电影版权。
这个被视为“过于主旋律”、“可能无法适应现代观众”的超级士兵,此刻的价值低得令人发指。
“雷神”(Thor):这个北欧神话与超级英雄结合的角色,在好莱坞普遍被认为“太难改编”、“风格尴尬”。
环球影业曾持有过开发权但已放弃。王盛名下的空壳公司仅以75万美元的代价,便从漫威手中获得了完整的电影版权。
漫威方面甚至觉得这笔交易相当划算,毕竟这个“挥着锤子的神”在他们看来短期内电影化无望。
“黑寡妇”(BckWidow)与“鹰眼”(Hawkeye):作为没有独立个人刊物的“团队角色”,且缺乏炫酷超能力,他们的价值在当时被严重低估。
王盛采取“捆绑销售”策略,以区区40万美元的总价,将两位未来初代复仇联盟核心成员的电影版权一并收入囊中。
这份协议在漫威内部甚至被戏称为“清理库存”。
“蚁人”(Ant-Man):这个能变大变小的角色,概念被认为过于儿戏。
二十世纪福克斯曾持有选项但任其过期。王盛的公司以55万美元轻松拿下。
“奇异博士”(DoctorStrange):魔法、维度、至尊法师……这些概念在超级英雄电影尚未多元化的2003年,被视为“过于玄乎”和“高风险”。
派拉蒙曾有兴趣但未深入。王盛付出了65万美元,便为未来打开了魔法维度的大门。
“GuardiansoftheGaxy”(银河护卫队):此时这支团队在漫威漫画中都相对边缘,成员如火箭浣熊、树人格鲁特对主流观众而言极为陌生。
这笔交易堪称“白菜价”,25万美元!几乎等于白送。漫威方面可能觉得能把这个“怪胎团队”卖出去就是胜利。
此外,像“黑豹”(BckPanther)、“德古拉”等角色的版权,或因法律关系复杂(如环球仍持有部分德古拉相关权益),或因漫威自身对某些新兴市场(如瓦坎达)的价值认知不足且暂不愿放开,未能即刻入手,但怀特团队已建立了沟通渠道,持续关注。
短短二十天,王盛以总计不到350万美元的现金代价(远低于《电锯惊魂》一部电影的利润),便为未来的“盛影宇宙”或者说他个人掌控的“英雄库”,打下了坚实而廉价的基础。
加上之前“搭头”得来的钢铁侠,未来漫威电影宇宙的核心拼图,已有大半悄然落入他的手中。
他满意地合上报告,指示怀特继续关注剩余目标,并开始着手为这些已购入的角色进行最基本的版权维护(如定期提交开发计划草案,避免版权因长期闲置而回归漫威)。
就在这时,助理内线电话响起:“王总,新线影业凯文·布朗先生来电,关于《暮光之城》剧本初稿的讨论会一小时后开始。”
“知道了。”王盛收敛心神,将漫威的蓝图暂时搁置。眼下,另一个即将引爆市场的系列正在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