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480:震动(1111,求月票)(1 / 2)
洛杉矶时间,2003年7月10日。
盛夏的热浪席卷着“天使之城”,但在伯班克的盛影临时办公室内,冷静的空调风和更加冷静的资本运作,构成了与窗外截然不同的世界。
过去的十多天,王盛的布局并未停歇。
他的触角在好莱坞的资本与创意版图上同时深入,搅动着看似平静的水面。
首先是在漫画角色版权领域的又一次隐秘进击。
在与阿维·阿拉德的会面后,王盛更加明确了一点:未来的超级英雄电影市场绝非漫威一家之地。
尽管他手握数个漫威关键角色的未来,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他无法吞下整个漫威的情况下。
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漫威的老对手——DC漫画。
此时DC的处境与漫威颇有几分相似,却又截然不同。
华纳兄弟作为母公司,牢牢掌控着蝙蝠侠、超人这两位顶级IP。
然而,克里斯托弗·里夫版的《超人》辉煌早已过去,新的《超人》电影项目屡屡搁浅;而蝙蝠侠,在乔·舒马赫执导的《蝙蝠侠与罗宾》(1997)遭遇口碑票房双惨败后,这个IP几乎被华纳雪藏,正在黑暗中等待一个叫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导演来拯救。
至于DC宇宙的其他角色?在2003年,华纳的态度更像是“守着一座金山,却不知如何开采”。
除了蝙蝠侠和超人,其他众多英雄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或者说,华纳的注意力还无暇顾及。
这正是王盛的机会。
他再次授意罗伯特·怀特,将目标瞄准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改编潜力大,但在此刻华纳战略中处于“次要”或“待开发”状态的DC角色。
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角色当时的版权状况,王盛的“猎犬”怀特,在这十多天里,为主顾成功锁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康斯坦丁(stante):这位来自地狱神探的版权,此时并未被华纳高度重视。
虽然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电影已在前期开发,但版权交易并非铁板一块。
怀特通过复杂的谈判,从一个与华纳有关联但拥有部分改编权的独立制片人手中,以相对低廉的200万美元价格,获得了《康斯坦丁》的特定年限电影改编优先权(非独家,但具有很强排他性)。这个烟不离手、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反英雄,其黑暗、颓废的气质,在王盛看来,极具银幕潜力。
扎塔娜(Zatanna):作为DC宇宙中强大的魔法师,扎塔娜的形象独特,能力体系与漫威的奇异博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她的独立电影价值几乎未被开发。怀特与华纳旗下的DC娱乐部门接触,以区区80万美元的代价,便拿下了扎塔娜的完整电影版权。华纳方面可能觉得这是个无关紧要的“魔法少女”。
问者(TheQuestion):这位没有超能力、信奉客观哲学、戴着毫无特征面具的侦探型英雄,在2003年堪称DC版权库里的“冷灶”。
王盛看中其独特的noir(黑色电影)气质和哲学思辨空间。怀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竞争,仅用40万美元就为主顾买断了电影版权。
蓝色甲虫(BeBeetle):这里指的是第三代蓝色甲虫海梅·雷耶斯。
此时这个角色在漫画中刚刚登场不久,知名度有限,但其拉丁裔背景和外星科技战甲的设定,在王盛看来充满了未来感和多元化价值。
从DC那里获取初期电影开发选项,只花费了不到30万美元。
此外,像“塑胶人”(PsticMan)、“元素人”(Metaorpho)等风格独特的二线角色,怀特也在积极接触,试图以打包价拿下。
这一系列针对DC二线角色的收购,总花费不过四百万美元左右,与之前在漫威的“扫货”花费相当。
王盛的目的很明确:用最低的成本,占据未来可能爆发的赛道,构建一个跨越漫威、DC两大宇宙的“角色资产池”。
这些角色或许短期内不会启动,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储备和对未来的投资。
办公室内,王盛审阅着怀特发来的DC角色收购简报,微微颔首。这条暗线,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明线上的项目也在高歌猛进。
《间谍过家家》已于七月初彻底完成所有后期制作,包括精剪、调色、混音和最终特效合成。一部时长114分钟,节奏明快、动作炫酷、情感动人的成片,已经安静地躺在了新线影业的服务器里。
新线内部为此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高层试映。
结果,如同王盛预期的那样,引发了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