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师生对(2 / 2)
韩三坪略作思索,微微颔首。
“再你们盛影自己。”
韩三坪话题一转,“上市已经是临门一脚了。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后,你准备怎么利用这个平台?”
老韩是带着任务来的。
王盛听出来了。
他结合前世的记忆和今世打下的基础,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市,首先意味着资本平台的升级。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融资,支持更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和产业链整合。但我对上市后的发展,有几个核心思路。”
“第一,内容为本,精品化、系列化、IP化。盛影的根基永远是内容。上市后,我们会坚持‘减量提质’,集中资源打造头部项目。
像《功夫足球》、《博物馆奇妙夜》这类已经成功的IP,要持续开发系列。
同时,挖掘和培育新的原创IP,比如我们筹备的《四大名捕》剧版,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底蕴的故事,将其系列化、品牌化。艺人经纪也会更紧密地围绕内容核心,打造明星与作品的良性互动。”
“第二,产业链垂直整合。我们已经布局了制作、发行、院线(通过中影盛世)、甚至未来的影视基地。上市后,要进一步加强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
比如,利用自有院线为盛影出品的电影提供稳定的排片支持,利用发行网络将内容价值最大化,利用影视基地降低制作成本并探索文旅融合。”
“第三,技术驱动与全球化。这也是我想跟您重点聊的第四点,关于数字电影的未来。”王盛的语气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预见性。
“数字电影?”韩三坪目光一凝,这个话题在当前的中国电影界还属于前沿探讨。
“没错。”王盛肯定道,“胶片的时代正在过去,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不仅仅是拍摄介质的改变,而是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全产业链革命。”
他详细阐述道:“制作端,数字摄影机越来越普及,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后期制作(特效、调色)也完全基于数字流程。
我们盛影已经在《博物馆奇妙夜》和《功夫》中深度应用了数字特效,未来这会成为大片的标配。
与北电合作成立的产学研三结合视觉特效公司,便是为了掌握核心技术。”
“发行端,数字化的好处更是颠覆性的。现在我们的电影拷贝是笨重、昂贵的胶片。
如果实现数字发行,电影可以通过卫星传输或者高速硬盘直接发送到影院,省去了印制和运输拷贝的巨大成本和时间,而且画质永不磨损。
这对于需要快速反应的市场和多轮放映极其有利。”
“放映端,数字影院(DCI标准)是未来。虽然现在国内数字银幕还很少,但我判断,未来五到十年,将迎来一波数字影院建设的高潮。
它放映质量稳定,运营成本低,还能拓展非票房业务,比如直播大型赛事、演出等。上市后,我计划推动‘中影盛世院线’加速数字化改造,抢占先机。”
王盛看着陷入沉思的韩三坪,最后总结道:“老师,电影的未来,必然是‘内容+科技+资本’的三位一体。
盛影上市,不仅仅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适应乃至引领这场变革的现代化企业平台。
我们要用资本的力量,加速内容创新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成功。”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茶香袅袅。
韩三坪久久没有话。
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发展规划,更是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路径的一种深刻洞察和大胆构想。
良久,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目光复杂地看着王盛,有欣赏,有感慨,更有一种托付重任的意味。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韩三坪由衷地,“你子,脑子里装的东西,总是比我们快好几步。上面让我来听听你的想法,果然没错。”
他站起身,拍了拍王盛的肩膀:“就按你这个思路走下去!国内的市场复苏、政策协调,包括上市最后的推动,我来帮你扫清障碍。你只管大胆地去闯,去布局。中国电影,需要你这样的‘尖兵’,更需要你这样的‘瞭望者’和‘破局者’。”
王盛也站起身,与韩三坪用力握了握手:“根基在国内,视野在全球。老师,我们一起。”
聊完工作上的事。
韩三坪又和王盛随便聊了会闲话,便离开了,他还要赶着去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