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金秋的答卷(2 / 2)
“一千零五十斤......“苏瑶喃喃重复着这个数字,眼前有些模糊。她想起育苗时那些不眠之夜,想起分蘖期的焦虑等待,想起除虫时的艰难抉择,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收获。
然而喜悦过后,新的工作接踵而至。晒干的稻谷要经过精挑细选,一部分留作明年的种子,一部分上交粮站,剩下的才是村民们的口粮。晒场上,村民们用最传统的风车扬谷,金黄的稻谷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这批稻谷的品质差异很大。“苏瑶在整理种子时发现了新的问题。她让苏婉把不同品质的稻谷分开存放,仔细记录每一批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长在田块边缘、日照更充足的稻谷,虽然穗型较小,但米粒更加晶莹剔透,煮出来的米饭也特别香糯。
“这可能是个新发现。“她指着两堆不同的稻谷对苏婉说,“你看,生长环境的不同,不仅影响产量,还会改变稻米的品质特征。“
这天晚上,苏瑶特意用新米煮了一锅饭。米饭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特有的清香飘散在整个院子里。当锅盖掀开的那一刻,饱满的米粒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引得围观的村民们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来,大家都尝尝。“苏瑶给每个人盛了满满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老周细细咀嚼着,连连点头:“好米,真是好米!米粒饱满,口感软糯,还带着淡淡的甜味,比我在县城吃过的东北大米还要香。“
二柱子已经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第一碗,一边添饭一边说:“这米吃起来真有嚼劲,越嚼越甜,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米饭。“
苏瑶小口品尝着,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这批水稻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更证明了太空作物在当地种植的可行性。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晚饭后,她独自来到仓库。新收的稻谷堆成了小山,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抓起一把稻谷,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流淌而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这个丰收季节的故事。
“明年该试试新的品种了。“她轻声自语,目光落在仓库角落里那些准备好的实验记录本上。
就在这时,老周提着马灯走了进来:“就知道你在这儿。怎么,又在琢磨新点子了?“
苏瑶点点头,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我在想,既然水稻能成功,是不是可以试试其他作物?比如太空大豆,或者太空花生。不同的作物轮作,还能改善土壤。“
老周在稻谷堆旁坐下,重新点燃了烟袋:“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快了?咱们刚把水稻种明白,这又要......“
“就是要趁热打铁。“苏瑶语气坚定,走到墙边指着贴在那里的种植计划表,“您看,现在有了经验,有了技术,还有了大家的信任,正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可以把村东那片坡地利用起来,那里适合种豆类。村北的沙土地,正好可以试种花生。“
马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两人的影子,苏瑶的手指在计划表上移动,语气越来越兴奋:“如果能成功,咱们村就能实现粮食作物的多元化种植,再也不用担心单一作物受灾的风险了。而且,豆类作物能固氮,对改善土壤也有好处。“
老周沉默地听着,烟袋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良久,他缓缓开口:“你说得对。庄稼人不能总守着老一套,该往前看。不过......“他顿了顿,“得先让乡亲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明白。“苏瑶点点头,“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试种,等有了成果再推广。就像这次的水稻一样,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