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83章 论农

第283章 论农(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还是关于农事。

诸葛亮的献策,虽也有劝农桑,整阡陌之类的表述,但多是大略之言,不怎么见细节。

反观麋威的策文,则附有许多具体的治理措施。

而这当中,最令刘禅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关内汉民胡化的表述。

麋威自建安以来,关中几经丧乱,民人多不专于农殖,反而纷纷去学胡人放牧。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样的。

最先一个。

因为战事不休,曹魏官府常年征发,民众根本无法安心下地耕作。

又因为战争征发的原因,曹魏官吏为了应付军需,也往往短视,无暇恢复民生。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

此外则是老生常谈的课税问题。

曹魏的军屯、民屯,田租太高,太平年间只能勉强果腹。

天灾人祸一来,根本难以存活,所以屯民纷纷弃田而逃。

当然,这里面的“人祸”肯定有汉军的“贡献”就是了。

但凡战争能消停个三五年,曹丕再派个能臣干吏来整治农桑,缓解地方矛盾,不定这种趋势能有所扭转。

但战争双方本就要竭尽所能地削弱对方。

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关键是如今轮到季汉来治理关中。

那曹魏曾经犯的错误,就该及时给修正过来,尽快恢复农殖。

麋威为此还给出了三条详细的建议。

一是效仿他在南阳搞民屯的经验,以更低比例的田租吸引流民归田。

正好一年大战过后,关内多了不少闲置土地。

而以如今朝廷的军事威望,地方上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正该快刀斩乱麻,给今后各地推行类似政策立下规矩。

二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关内兵民的户籍,以减少地方豪强私募流民现象。

因为刘备曾在建章宫许诺不没收民田,以安抚三秦士民之心。

所以这些地方大族肯定不能乱动。

但不动不等于不防。

这方面,季汉的官员们早在蜀中积累了大量跟地方士族斗智斗勇的经验,倒是无须麋威多言。

三是如何快速恢复生产的具体措施。

比如由官府出面招募工匠来教导士民制作车、犁。

并且鼓励牧民用马羊等牲畜来交换耕牛,以此倒逼其重返农桑的生产模式。

当然具体的执行必须要由有经验的农吏来主持。

否则想法再好,执行歪了那都是白搭。

麋威为此举荐了自己的州别驾石韬,以及功曹书佐邓艾。

不过麋威也直言,以上措施,都是建立在汉军能持续获得军事胜利,确保关中不受魏军威胁的基础上。

否则战乱的前景不改,所有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

刘禅看到这,不由想起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成都。

因为地理阻隔的优势,益州特别是蜀郡,算是天下大乱之后,相对安稳的一片土地。

比如成都南北两边的青衣羌和汶山羌。

经过百年王化,如今跟汉民已经差别不大。

又如武都郡的氐人。

如果不考虑口音和婚俗等等的差异,甚至很难分清楚他们祖上是汉还是氐。

一个最直接的证据便是,曾经的“十三氐道”,如今大多已经废除或者改制为县。

倒是羌道因为羌人游牧风俗未改,大多还保留原样。

这是与关中相反的,胡夷汉化的证据。

“安稳、太平、治与乱……”

刘禅轻声嘀咕,除了立于一旁的董允,无人能听清。

但即便是董允,也不清这位年轻皇帝此刻心里到底思考着什么,领悟到什么。

直到刘禅蓦地抬头,面带期待:

“朕观麋师善,有国士的器量。”

“将来相父百年之后,其人或可为继?”

董允很想卫将军若非有执宰之姿,何以同时得到先帝和丞相的看重?

但转念一想,这话与其从自己嘴里出,不如由皇帝自己观察所得。

这样到了将来需要拜相的一日,皇帝才能不受奸佞蛊惑,用人不疑。

于是道:

“陛下不必急于下结论,可静观后效。”

刘禅想了想:“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