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11章 他李承乾,何德何能?

第111章 他李承乾,何德何能?(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腾的情绪。

此人目前看来是在引导太子走向正途,所做之事于国有利。

若用强,恐生变故,反而可能将此人推向对立面,或者吓得其彻底隐匿。

他要的,是让这卧龙凤雏自愿现身,或者至少,让他能够看清其真面目。

“王德。”他沉声唤道。

一直侍立在一旁的王德立刻悄无声息地上前一步,躬身听命。

“传朕口谕,”李世民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

“加派得力人手,盯紧东宫所有出入人员,尤其是近日与太子接触频繁的属官。”

“朕要知道他们每日见了何人,说了何话,做了何事。记住,要隐秘,不得惊扰,更不可让太子察觉。”

他要从这些细微之处,抽丝剥茧,找出那个藏在幕后的身影。

“遵旨。”王德低声应道。

几乎是同一时刻,长安城延寿坊,一座门楣显赫宅邸中。

此处乃是郧国公府,亦是前隋旧臣、当朝侍中、清河崔氏在长安的核心人物之一,崔仁师的居所。

虽已夜深,书房内依旧烛火通明。

崔仁师并未就寝,他身着常服,坐于胡床之上,面前摆放着两份东西。

一份是东宫发出的《告天下贤达书》抄本,另一份则是一个打开的小锦囊,内盛洁白如雪的细盐。

他伸出略显干瘦的手指,拈起一小撮盐粒,置于眼前细细端详,又用舌尖轻轻一触,随即沉默。

那纯粹的咸味,毫无杂质的口感,让他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震动。

书房内并非只有他一人。

下首还坐着两人。

一位是身着深色绸衫、年约五旬的老者,乃是太原王氏在长安的族老之一,王裕。

他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显是心绪不宁。

另一位年纪稍轻,约莫四十出头,面容儒雅,但眼神锐利,是范阳卢氏的代表,卢承庆。

他此刻正低头反复看着那份《告天下贤达书》,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嚼碎。

良久,崔仁师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沉稳,却也难掩其中的凝重。

“都说说吧。太子殿下此番……意欲何为?”

王裕率先抬起头,语气带着难以置信。

“意欲何为?这还不够清楚吗?他要钱,要绕过朝廷的度支,绕过我们,直接从民间汲取巨额钱粮!十五万贯,二十万石粮!他好大的胃口!”

卢承庆放下抄本,深吸一口气。

“不止是钱粮。诸位细看这《告书》,‘共建边陲,同享其利’,‘债券流通’,此非简单借贷,其意在……聚势。”

“将天下商贾富民之心,乃至部分朝野舆论,与东宫,与他太子李承乾个人,捆绑于西州一隅之地!”

“此乃……邀买人心,构筑私库!”

“私库?”王裕冷笑一声。

“他拿什么兑付?两年之期,还要付息!西州那等地方,徙民、屯田、筑城、养兵,哪一样不是吞金的无底洞?”

“十年之内,能自给自足已是奢望,谈何反哺?”

“朝廷的租、庸、调,头几年能收上来几成?他东宫有何产出,能支撑这如山如海的债务?”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

“依我朝制度,国家正赋,主要便是这租、庸、调。租为粟米,庸为力役折绢,调为绢布特产。”

“皆取自编户齐民,岁有定额,由州县征收,入民部太仓,再由朝廷统一支度。边州军镇用度,多靠中央转运,或于当地和籴,然亦需国库支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