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36章 殿下,稳妥为上啊!

第136章 殿下,稳妥为上啊!(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周围的属官们屏息垂首,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轻易进言。

窦静嘴唇动了动,终究还是没有开口。

一片死寂中,一个身影从官员队伍的末尾缓步走了出来。

他穿着青色的伴读官服,在那一众绯色、绿色的官袍中显得格外不起眼。

是李逸尘。

他走到李承乾侧前方数步远的地方,依礼躬身,声音在寂静的暮色中显得清晰而平稳,甚至带着一丝与这凝重氛围格格不入的冷静。

“殿下。”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年轻的伴读身上。

周福和胥吏们偷偷抬眼,带着疑惑。

东宫属官中有人皱眉,似乎觉得此等场合,伴读贸然出列,实属僭越。

李承乾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李逸尘身上。

那目光里带着疲惫,带着沉重,也带着一丝询问。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

李逸尘直起身,并未理会四周投来的各异目光,径直说道:“殿下,臣有一策,或可暂解燃眉之急。”

“讲。”李承乾的声音沙哑。

“臣方才听闻,城中富户多已逃离,存粮或被带走,或被灾民抢掠一空。”

“然,臣以为,此县城内,绝非颗粒无存。”

李逸尘语速不快,确保每个字都能让人听清。

“寻常百姓之家,尤其那些未曾逃难、尚在观望,或无力逃离之家,或多或少,必有藏粮。”

周福忍不住抬起头,插嘴道:“这位……大人有所不知,蝗灾消息传来,粮价一日数涨,后来更是有价无市。”

“稍有存粮的人家,哪个不是将粮食看得比命还重?”

“深埋地窖,秘不示人!下官也曾试图劝谕大户捐输,然……收效甚微。”

“如今这光景,想让那些小门小户拿出活命粮,难如登天啊!”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久在地方、深知民间疾苦,却又无能为力的颓然。

李逸尘没有看周福,目光依旧落在李承乾脸上。

“周县令所言,自是实情。活命之粮,确难轻取。然,若我等所予,亦是活命乃至……超乎活命之物呢?”

李承乾的眉头微微蹙起:“何意?”

“殿下手中,非止有朝廷威严,更有实物。”

李逸尘缓缓道,“譬如,精盐。”

“精盐”二字一出,在场不少人眼中都闪过一丝恍然,随即又浮现出更深的疑虑。

李逸尘继续道:“臣之策,便是以殿下手中之精盐,兑换百姓手中藏匿之粮食。并郑重承诺,十日之内,必使县城粮店重新开业,粮源得以接续。”

“可派得力人手,持精盐样本,挨家挨户宣传此策。自愿交换,绝不强求。”

“臣以为,总会有百姓……心动的。”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一直沉默的工部郎中,姓张,负责器械营造,他抬头道:“殿下,以盐易粮,确是良策。然,盐价几何?如何交换?若定价过高,百姓无力换取,形同虚设;”

“若定价过低,则我等所携之盐有限,能换得之粮亦恐不足支撑大局。”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李承乾,也相互交流着,大堂内响起了一片低语声。

李承乾看向王琮:“王卿,你素掌文书,精于计算。依你之见,这盐价,当如何定?”

王琮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太子对他的考校,也是将一副重担压在了他肩上。

他闭目沉思片刻,脑中飞快计算着过往所知的长安盐价、沿途听闻的灾区粮价、以及此次携带精盐的数量与成色。

“殿下,”王琮睁开眼,目光锐利了几分。

“臣以为,定价需兼顾三方。其一,需让持有存粮的百姓觉得有利可图,愿意拿出救命粮;其二,需让我等能以有限之盐,换取尽可能多之粮;其三,需考虑此价放出后,对周边区域乃至后续行程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可竭泽而渔,亦不可引发更大范围的混乱。”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粗略估算,如今山东灾情肆虐,粮价腾贵,一斗粟米在黑市恐已逾百文,且有价无市。寻常百姓家若有些许藏粮,必视若性命。而我等所携之‘玉盐’,洁白胜雪,品质远超寻常青盐、粗盐。”

“在长安,此等精盐,一两价值数贯亦不为过。”

窦静点头附和:“王丞所言甚是。”

张郎中也道:“况且,盐虽精贵,终非主食。灾民首要的是活命,是粮食。若盐价高不可攀,他们宁愿死死捂住那点活命粮,也不会拿来换不能果腹的盐。”

李承乾默默听着。

他明白,王琮等人考虑得更为深远。

这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关乎人心向背,关乎赈灾能否真正惠及底层。

更是知道这时候李逸尘站出来说这些一定是有深意的。

“那依王卿之见,具体当如何?”李承乾追问。

王琮显然已成竹在胸,他沉声道:“臣建议,定价不宜过高,亦不可过低。臣查阅过随行记录,我等所携玉盐,约五百石。若欲支撑初步赈济并留有后续储备,初步需换得粟米至少两千石。”

他环视众人,说出了深思熟虑后的方案:“臣以为,可定‘一两精盐,换粟米三升’。”

“三两盐,差不多就能换一斗米?”有人低声计算着。

王琮解释道:“是。按此价,一两精盐约合三十文至四十文钱的价值,换算成平日太平年景的米价,已是极高的溢价,足以让持有存粮的百姓动心。”

“但相较于如今灾区黑市米价,此价又显得‘公道’,甚至可称‘低廉’。”

“如此,既可吸引那些藏粮不多的普通百姓愿意拿出部分存粮交换,换取这平日里绝难享用的上好精盐,或用以自家食用,或可囤积待价而沽。”

“更重要的是,此价传开,可稍稍平抑民间对盐价、乃至对官府政策的恐慌,示之以朝廷的诚意与节制。”

窦静沉吟道:“一两盐换三升米……虽不足以彻底解决粮荒,但若加上我们自带的军粮,以及后续可能筹集的粮源,支撑此地赈济,并让我等得以抽身前往下一处灾区,应当……勉强可行。”

张郎中也点头:“此价确乎经过深思熟虑。不高不低,恰在门槛之上,既能撬动民间藏粮,又不至于让好处尽归豪强。王丞老成谋国。”

李承乾仔细品味着这个价格,心中权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