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45章 隋炀帝……他太急了。

第145章 隋炀帝……他太急了。(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泰目光一凝。

“说下去。”

“王爷可暗中联络那些与山东被罢黜官员有旧,或与山东世家利益攸关的朝臣,尤其是与五姓七家关系密切者。”

杜楚客压低了声音。

“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太子此次,可是将他们得罪得不轻。王爷只需稍加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唯有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压力,才能迫使陛下召回太子,制止太子在山东的‘胡闹’。”

李泰若有所思。

是啊,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此刻恐怕比他还希望太子赶紧离开山东。

杜楚客继续分析。

“太子在山东,借赈灾之名,行揽权之实,罢黜地方官员,安插亲信,已然在山东道成势。”

“这些世家大族,岂能容忍自家地盘被如此侵夺?”

“他们此刻各自为战,实不可取。”

“王爷若此时伸出橄榄枝,表明愿意在朝中为他们发声,共同促成太子回朝,他们必然乐于呼应。”

李泰的心跳加速了几分,他仿佛看到了撬动太子的希望。

“联合他们……逼那跛子回来……”

“不错。”杜楚客点头。

“只要太子回到长安,离开了山东那块他刚刚经营起来的地盘,他便如同蛟龙离水,许多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他在山东所为,细节如何,还不是任由朝中评议?届时,是功是过,操作的空间便大了许多。更何况,只要人回来了,王爷您……自然也有更多机会。”

最后一句,杜楚客说得意味深长。

李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明白了杜楚客的未尽之语。

太子在长安,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总比在遥远的山东要好对付。

“可是,”李泰仍有疑虑。

“若是太子仗着灾情未完全平定,借口拖延,不肯回来呢?”

这是他最担心的一点,他总觉得太子此次离京,似乎别有用心。

杜楚客却摇了摇头,露出一丝笃定的笑容。

“王爷多虑了。太子殿下……依臣看来,他定然是一时半会儿不想回来的。”

“哦?为何?”李泰追问。

“山东局面初定,正是他巩固权势、收揽人心的大好时机。债券之事尚未完全了结,他岂会甘心此时放弃一切,返回长安面对朝堂的攻讦?”

“他定会想方设法寻找借口,多在山东停留些时日。”

杜楚客分析道。

“而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可以借此大做文章,暗示太子留恋外权,其心难测。”

“届时,无需我们再多言,陛下心中自然会生出疑虑和不满。”

李泰听着杜楚客的剖析,越想越觉得有理,心中的烦躁和愤怒渐渐被一种阴冷的算计所取代。

“好!”李泰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雍容,只是眼底深处寒光闪烁。

“就依先生之言。你即刻去安排,务必隐秘,先从与我们有旧,且与山东世家关联最深的几位御史、给事中那里入手。”

“本王倒要看看,我那好大哥,还能在山东逍遥多久!”

山东,兖州。

午后的阳光带着几分毒辣,炙烤着刚刚经历劫难的大地。

官道旁的田野里,依稀能看到新补种的、稀疏矮小的秋粮苗子,在焦土中顽强地透出些许绿意。

更多的田亩则依旧裸露着,残留着蝗群过境后的狼藉。

李承乾与李逸尘一前一后,漫步在田埂之上。

侍卫们远远跟在后面,保持着一段既能随时护卫、又不打扰两人谈话的距离。

李承乾的右脚依旧有些不便,行走在略显坎坷的田埂上,身形难免微微晃动,但他拒绝了内侍的搀扶,坚持自己走着。

他的目光扫过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眼神中已没有了初来时的震惊与无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沉静,以及更深沉的思虑。

他走到一棵枝叶还算茂盛的大槐树下,树荫投下一片难得的清凉。

“先生,在此歇息片刻吧。”

李承乾用衣袖擦了擦汗,率先在树荫下的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上坐了下来。

李逸尘依言在他身旁不远处坐下,目光同样投向远方那片荒芜与新生交织的田野。

蝉鸣聒噪,更显得四周空旷寂静。

沉默了片刻,李承乾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又充满了求知欲。

“先生,”

他转过头,看向李逸尘。

“此次山东之行,学生亲身与这些世家大族周旋,甚至亲手斩断了他们在临沂、兖州的几根爪牙……”

“事后回想,虽觉其势大根深,盘根错节,但……似乎也并非如学生往日所想的那般,不可动摇,不可战胜。”

他微微蹙眉,似乎在整理着纷乱的思绪。

“在长安时,常听人言,得世家者得天下,失世家者失天下。”

“学生也曾以为,欲坐稳这储位,非得获取山东、关陇这些高门大族的支持不可。他们掌握着土地、人口、话语权,仿佛一念之间,便可定鼎乾坤。”

“可如今亲眼所见,亲手所为……他们也会恐惧,也会退缩,也会为了自保而断尾求生。”

“学生此番雷霆手段,他们除了暗中使绊子,明面上,不也照样得低头,献粮,交出替罪羊羔么?”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股经过实战洗礼后产生的、对旧有认知的质疑和重新评估的冲动。

“学生心中有一惑,积存已久,望先生解惑。”

李承乾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这些世家大族,若说其真有翻云覆雨之能,为何在前朝,他们看似拥护大隋,最终却……却坐视,甚至助推了前隋的覆亡?”

他顿了顿,字句清晰地抛出了那个盘旋在他心头许久的问题。

“前隋二世而亡,史书多归咎于炀帝穷兵黩武,滥用民力,以致天下皆反。”

“然学生细思,若无那些掌握地方、拥有私兵部曲的世家大族默许甚至暗中推动,那些缺少兵甲、缺乏组织的寻常百姓,纵然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又岂能如此迅速地燎原天下,最终颠覆一个庞大的帝国?”

“这世家大族与王朝兴衰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前隋的覆灭,根源真的只在炀帝一人之失德失政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