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朱元璋懵,老四千古一帝? > 第152章 学府故人,朱棣与朱柏的见面!

第152章 学府故人,朱棣与朱柏的见面!(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往日里,小胖墩过来,可不是这般安静。

事出反常必有妖。

“被你娘打了?”许易杵着脸颊,嘴脸带笑,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

朱雄英沉默摇头,感觉仍像是受了什么委屈。

“那是被你爹打了?”许易又问。

朱雄英依旧摇头。

“不会吧…”

“那你是被你爹的爹打了?”

许易秒躺了下去,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抱歉小胖墩,这忙我帮不了。”

“没把你卖了,我已经是仁至义尽。”

未几。

呼声起。

朱雄英:“……”。

挺着有些鼓鼓的小肚腩,朱雄英弱弱走了过来。

“雄英今早起来,母妃就闷闷不乐,父王好像也在生母妃的气…”

“雄英听说,舅公昨晚在府中跪了一夜…”

嗯?

许易脸色微凝。

小胖墩的舅公,那不就是蓝玉?

一念闪过,许易已经明白了关键。

关于他能穿梭时空这事,知道的人并不多。

朝中女眷也就马皇后,婉儿和玉儿三人知道。

就连婉儿的丫鬟玲儿…

在涉及府中的外人,婉儿也是绝口不说。

太子妃常氏虽然贤淑可靠,可身份更敏感,朱标估计未曾对她言明。

毕竟……

朱元璋屠戮功臣这事,一旦有消息走漏,那必然引发朝野震荡。

诸如胡惟庸和李善长之流,老朱如今还在用着。

要是他们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哪怕诚惶诚恐表忠心,以朱元璋的秉性,也要考虑杀不杀的问题。

——知道未来被灭族,不得善终,你还表忠心?

其心…可诛。

谁知道你肚子里是不是装了什么鬼!

宁杀错,莫放过!

至于蓝玉,在朱标死后,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野史记载…

到崇祯帝时,张献忠占领蜀地成都后有部下汇报称——在端礼门楼内发现雕塑。

那雕塑的皮摸上去极为柔软,这才知是人皮,且是蓝玉之皮。

原是朱元璋下令,将蓝玉之皮在皇城示众,再传各个州县示众。

当时的蜀王妃正是蓝玉之女,这才求情得以将蓝玉的皮保了下来。

蓝玉要是知道这些事,对朱标的忠心都得打上大大的“问号”。

一面是太子妃常氏对娘舅的求情…

一面是家国社稷,又无法直言…

朱标此刻夹在中间,也不好受。

望着朱雄英那苦兮兮的小脸,许易上手捏了一把,小胖墩还挺心疼父母。

“行了…”

“你父王和母妃是夫妻,夫妻嘛,床头打架床尾和都是常事,不打感情怎么越来越好?”

“明天就是上元节,到时候和你皇奶奶说说,看看她怎么拿主意,你皇奶奶肯定有办法。”

朱雄英似有所悟点了点头,倒是乖巧懂事。

许易也没继续说下去。

朱标好歹是太子储君,他也是要脸的。

家事私事他不好置喙,府中也就婉儿适合去和常氏聊天开导。

至于国事…

许易更不愿意深度掺合,代表军方的蓝玉就是定时炸弹,他求情反惹得一身骚。

朱雄英似明白什么,双眸猛然一亮,求知欲拉满道:

“打情骂俏原来是这个意思…”

“原来姑父以前那样打玉儿姐姐,是为了和培养感情,对吗?”

小胖墩的眼神太过纯净,宛如一颗无瑕的黑色星辰珍珠。

许易干咳了一声,“那个,这事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千万别传出去。”

“秘密,懂吗?”

许易投来危险警告:小胖墩你红包还要不要啦?

直到看到朱雄英严肃点头,许易这才放心。

将朱雄英送回太子府。

踏踏踏——

一辆马车从国师府偏门离开,清脆的马蹄顿顿落地。

金陵长街上张灯结彩,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彩灯,比上次中秋节还要热闹。

上元节赏灯源于上古民众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而元宵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正是永乐帝朱棣干的,其规定:

“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

“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纵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者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

能把关于元宵召令写得这般直白、通俗,从中也能看出这位永乐帝当时的豪迈心境。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沿街所见,安泰如意,富足长喜,老头子我已然可以看到,千古未有之盛世将至。”

永乐帝朱棣羡慕望着这些景象,脸上的皱纹都少了许多。

热闹与热闹亦有不同。

那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安逸喜乐,是绝无法瞒过他这双眼睛的。

永乐帝朱棣赞叹道:“洪武一朝的百姓,如今真的是有福了…”

望着街边的景象,许易笑容里透着骄傲。

“百姓只要能活着,能保证一定的衣食,就已经大不易。”

“再少些劳苦的徭役和战事,幼有所养,老有所依,就已经算盛世光景。”

“说到底还是王朝富不富有的问题,富有才禁得起折腾。”

“只有国家富有强大,能让百姓受益,他们才有对国家的归属感,发自肺腑拥戴君王。”

永乐帝朱棣也觉得这话在理,他确实不适合再继续征战,该好好考虑百姓的生计。

许是与许易待太久,永乐帝朱棣也习惯畅所欲言,没在意颜面叹道:

“虽然永乐一朝被称为盛世,可老头子我更清楚…”

“永乐盛世之下,各地依旧民怨沸腾,起义作乱者不在少数。”

“当初的隋炀帝,纵然心有宏图伟业,可惜操之过急,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正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

永乐七年,因建宫殿从湖广征十万民工进山采“皇木”,“役死者相踵”,导致李法良等人起义。

徭役致使民变,这些事他如何不知?

可王朝如此,实在别无他法,只能择其重而行。

近年来,儒学最盛之山东,作乱者最多。

究其原因,在于山东一直未得安生。

从元末的军阀乱战…

到洪武的数次征伐…

再到靖难之役山东是南下必经之地,大战不少…

永乐朝又要运河疏通,又有北伐蒙古,还不算其他旱涝灾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