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夜晚悠思(1 / 2)
夜色渐浓,城市的灯光透过窗帘缝隙,在书房地板上投下几道细长的光影。
陈如轩指尖划过文档屏幕,光标停在“志愿者培训”那一行,想起昨天面试志愿者时的场景。
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眼睛亮亮地说自己小时候也是山区孩子,是公益课让她爱上了科学,现在想把这份热爱传下去。
还有位退休的天文老师,带着厚厚的教案来报名,说想给孩子们讲讲自己观测星空几十年的故事。
他轻轻合上电脑,起身走到客厅,妻子正坐在沙发上整理志愿者的报名资料,灯光下,她的侧脸温柔而专注。
“还有三个名额没满,不过报名的人已经超出预期了。”妻子抬头看他,递过来一杯温热的柠檬水。
陈如轩接过杯子,指尖传来暖意,就像每次想起孩子们的笑容时,心里涌动的感觉。
“优先选有支教经验、能适应山区环境的,”他啜了一口水,轻声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妻子点点头,把一份简历放在最上面:“这个姑娘之前在云南待过两年,懂当地的方言,还会做手工,孩子们肯定喜欢。”
陈如轩拿起简历翻看,照片上的女孩扎着简单的马尾,笑容干净得像山间的风。
简历里附着一张她和山区孩子的合影,孩子们围着她,手里举着用树枝画的星空,眼睛里满是依赖。
“就她吧,”陈如轩把简历放回原处,“让她负责手工课,和陈小阳做的星座图正好能呼应上。”
窗外的梧桐叶被晚风轻轻吹动,沙沙的声响像是温柔的絮语,伴着客厅里纸张翻动的声音,格外安宁。
妻子忽然想起什么,起身走进卧室,拿出一个小小的布包:“这是我给孩子们准备的小礼物,手工缝的星星挂件,每个都不一样。”
陈如轩打开布包,里面躺着几十颗五颜六色的布星星,有的绣着简单的星座符号,有的缝着小小的铃铛,轻轻一晃,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什么时候做的?”他有些意外,这些日子妻子既要照顾家里,又要帮忙处理基金会的事,已经够忙碌了。
“晚上等小阳睡了,就做一点,”妻子笑着说,“也不多,就是想让孩子们收到礼物时,能多一份惊喜。”
陈如轩拿起一颗蓝色的布星星,触感柔软,针脚细密,能想象出妻子在灯下一针一线缝制的模样。
他把布星星放回布包,心里满是感动,这份公益事业,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的坚持,而是身边所有人的同心协力。
第二天一早,陈如轩比平时起得早,他想去科普体验中心看看志愿者培训的情况。
车子行驶在清晨的街道上,路上行人不多,只有早起的环卫工人在清扫路面,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路过一家早餐店时,他停下车,买了十几份豆浆油条,想着志愿者们培训辛苦,应该还没来得及吃早饭。
科普体验中心的大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轻微的说话声,他轻轻推开门,没有打扰。
培训室里,志愿者们正围坐在一起,听负责人讲解山区学校的注意事项,每个人都听得格外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那位退休的天文老师,正拿着自己的观测笔记,给年轻人们分享观测星空的技巧,时不时在黑板上画下简易的星座图。
陈如轩把早餐放在门口的桌子上,悄悄退了出来,不想打断这份专注。
他走到旁边的设备区,工作人员正在给志愿者们准备教学工具,便携式星象仪被摆成一排,每一台都擦拭得干干净净。
“陈总,您来了。”一位工作人员看到他,笑着打招呼,“这些星象仪都调试好了,方言版本也试听过了,完全没问题。”
陈如轩点点头,拿起一台星象仪,轻轻按下开关,黑暗中,无数光点在天花板上亮起,组成了浩瀚的星空,猎户座、北斗七星清晰可见。
“这个亮度刚好,不会伤孩子们的眼睛。”他满意地说,又按下讲解键,温和的方言声音缓缓传出,讲解着星座的故事。
工作人员说:“我们还做了简化操作,孩子们自己也能动手切换星座,这样互动性更强。”
陈如轩想象着孩子们围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操作星象仪的场景,嘴角忍不住上扬。
离开设备区时,他路过培训室,里面的讨论声渐渐热烈起来,志愿者们在分享自己的教学思路,有人说要带孩子们做星空手工,有人说要组织星座知识竞赛。
他没有进去,只是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心里觉得格外踏实,有这样一群有热情、有想法的人一起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度过一个难忘的暑假。
回到公司,刚走进办公室,秘书就递过来一份文件:“陈总,这是天文馆那边发来的参观流程,他们特意调整了时间,避开了旅游高峰期,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体验。”
陈如轩接过文件,仔细翻看,流程安排得十分细致,从集合时间到讲解内容,再到休息环节,都考虑得面面俱到。
天文馆还特意准备了儿童版的讲解词,把复杂的天文知识变得简单易懂,甚至还安排了星空电影放映环节。
“帮我回复天文馆,谢谢他们的用心,”陈如轩说,“另外,麻烦联系一下公益酒店,确认一下孩子们的住宿房间,尽量安排向阳的房间,让他们能晒到太阳。”
秘书点点头,转身离开,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陈如轩坐在办公桌前,拿起小花写来的两封信,重新读了一遍,字里行间的期待和喜悦,仿佛能透过纸张传递过来。
第一封信里,小花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看看真正的星星,而现在,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他想起第一次见到小花时,她躲在校长身后,怯生生地看着他,手里紧紧攥着一朵野花,花瓣已经有些枯萎,却被她握得很紧。
那时的她,眼神里带着好奇,又有些自卑,不敢主动说话,而现在,信里的文字充满了自信,还画了小小的星星,看得出来,她变得越来越开朗了。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校长发来的消息,说山区的孩子们听说暑假要去天文馆,每天都在倒计时,有的孩子还特意准备了小礼物,想送给志愿者和陈叔叔。
校长还发来了一段短视频,视频里,孩子们围在一起,手里拿着自己做的礼物,有画的星空图,有折的纸星星,还有用石头刻的小挂件。
有个小男孩举着一块打磨光滑的石头,上面用彩笔写着“谢谢”两个字,虽然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陈如轩把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眶有些湿润,这些简单的礼物,承载着孩子们最纯粹的心意。
他回复校长:“告诉孩子们,我也给他们准备了礼物,等见面的时候亲手交给他们。”
放下手机,他起身走到窗边,窗外的阳光正好,梧桐树叶郁郁葱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想起非洲公益组织发来的照片,那些孩子们专注学习编程的模样,和云南山区的孩子们一样,眼里都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这几年,基金会不仅在国内开展科普支教,还在非洲搭建了线上科普平台,虽然距离遥远,但那份对孩子们的关爱,却没有丝毫减少。
技术部的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更新科普课程,把复杂的科技知识翻译成当地的语言,让孩子们能轻松学习。
有一次,技术部负责人说,有个非洲的孩子每天都准时在线上听课,还会在留言区提问,虽然提问的方式很简单,却能看出他的认真。
陈如轩让技术部的同事们尽量回复每个孩子的留言,不要让任何一个孩子的好奇心被忽视。
他觉得,公益不分国界,无论是云南山区的孩子,还是非洲的孩子,都有权利享受知识的滋养,都有权利追逐自己的梦想。
中午的时候,陈小阳的老师发来消息,说陈小阳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了云南山区的孩子们的故事,还展示了自己做的星座图,同学们都很感动,纷纷表示要捐出自己的绘本和玩具。
陈如轩看着消息,心里暖暖的,陈小阳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懂得了分享和关爱,这大概是公益带给孩子最好的成长。
他给老师回复:“谢谢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心意我会替云南的小朋友们收下,等下次寄设备的时候一起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