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研发过程(1 / 2)
攻克传感器难题的那天傍晚,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
窗外的晚霞染透了半边天空,橘红色的光晕透过玻璃窗,落在散落着图纸和仪器的工作台上。
小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伸手端起桌边早已凉透的咖啡,抿了一口。
咖啡的苦味在舌尖蔓延开来,却让他混沌的大脑清醒了几分。
他转头看向身边正在整理测试报告的小林,她的鬓角沾着一丝碎发,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的动作依旧轻快。
“小林,今晚要不要一起吃点东西?我知道附近有家面馆,味道挺不错的。”小张轻声问道。
小林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了温和的笑容:“好啊,正好我也有点饿了,忙了这么久,是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赵宇看着两个年轻人的互动,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这段时间以来,团队里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难得有这样放松的时刻。
他走到老刘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刘,辛苦你了,这次传感器的问题,多亏了你经验丰富。”
老刘憨厚地笑了笑,摆了摆手:“都是应该做的,团队里每个人都尽力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马克教授收拾好自己的笔记本,缓缓走了过来:“这次的突破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载人深空探测能源保障项目,还有很多难关在等着我们。”
陈如轩恰好从外面走进来,听到马克教授的话,点了点头:“马克教授说得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这样的势头,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
他的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期许。
“今晚大家都早点休息,好好放松一下,明天我们再继续奋战。”陈如轩说道。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脸上都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走出实验室大楼,晚风吹拂在脸上,带来了一丝凉意。
街道上灯火通明,车辆川流不息,城市的喧嚣与实验室里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宇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不断回想着重型传感器的测试过程。
他知道,这只是项目中的一个小插曲,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们。
比如,如何在月球极端温差环境下,保证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
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高达三百摄氏度,白天最高温度可达一百二十七摄氏度,夜晚最低温度则低至零下一百七十三摄氏度。
这样的极端环境,对能源系统的材料和结构都是巨大的考验。
赵宇掏出手机,给陈如轩发了一条信息:“陈总,关于月球极端温差的问题,我想明天召开一个专项研讨会,大家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没过多久,陈如轩就回复了信息:“好,我已经安排下去了,明天上午十点,在一号会议室召开会议。”
赵宇收起手机,加快了脚步。
他知道,时间不等人,载人深空探测任务迫在眉睫,他们必须争分夺秒。
第二天上午十点,一号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团队成员们早早地就来到了这里,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厚厚的资料和笔记本。
陈如轩坐在主位上,马克教授和老刘分别坐在他的两侧。
赵宇站在投影幕前,手里拿着激光笔,开始讲解月球极端温差对能源系统的影响。
“大家请看,这是我们模拟的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在日出和日落前后,温度变化速率更是惊人。”
“这样的温度变化,会导致能源系统的部件热胀冷缩,长期下去,很可能会出现结构疲劳、密封失效等问题。”
赵宇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
团队成员们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信息。
“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位年轻的工程师举手问道。
赵宇示意他坐下,说道:“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目前,我们有两个思路,一个是研发新型的耐高温、耐低温材料,另一个是优化能源系统的结构设计,采用热防护措施。”
马克教授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认为,这两个思路可以同时进行。”
“新型材料的研发周期可能会比较长,而结构设计的优化则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效果。”
“我们可以双管齐下,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推进。”
老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马克教授的观点。”
“在结构设计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层隔热结构,在能源模块外部包裹一层高效的隔热材料,减少温度变化对内部部件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关键部件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变化,一旦超过预设阈值,就启动应急温控系统。”
团队成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会议室里的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小林打开自己整理的资料,说道:“我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有一种新型的气凝胶隔热材料,隔热性能非常好,而且重量轻、强度高,很适合用于航天领域。”
“不过,这种材料的成本比较高,而且生产工艺也比较复杂。”
陈如轩沉思了片刻,说道:“成本不是问题,只要材料性能符合要求,我们可以加大投入。”
“小林,你负责联系这种材料的生产厂家,了解详细的性能参数和生产周期。”
“老刘,你带领团队负责能源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尽快拿出初步方案。”
“赵宇,你统筹全局,协调各个小组的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顺利推进。”
“好的,陈总!”大家异口同声地应道。
会议结束后,团队成员们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小林联系了多家生产气凝胶隔热材料的厂家,经过反复对比和筛选,最终选择了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生产经验丰富的企业。
她亲自前往厂家进行考察,详细了解了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性能测试情况。
在厂家的实验室里,小林看到了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样品,它看起来像一块薄薄的海绵,重量轻得几乎感觉不到。
厂家的技术人员现场进行了隔热性能测试,在高温火焰的烘烤下,材料的另一面温度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小林满意地点了点头,与厂家签订了合作协议,要求对方尽快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材料样品。
与此同时,老刘带领团队开始了能源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
他们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反复修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仿真测试。
每一个结构参数的调整,都需要经过多次的计算和验证。
有一次,在进行热防护结构的模拟仿真时,发现隔热层的厚度过厚,会影响能源系统的整体重量和安装空间。
老刘立刻召集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
最终,他们决定采用分层设计的思路,将隔热层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采用高性能的气凝胶材料,外层采用轻质的耐高温合金,这样既保证了隔热性能,又减轻了结构重量。
赵宇则每天都要召开小组会议,了解各个小组的工作进展,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他还经常深入各个工作现场,与团队成员们一起探讨技术难题。
有一天,赵宇在查看老刘团队的设计方案时,发现热防护结构的安装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安装不牢固,在航天器发射和着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脱落的情况。
赵宇立刻将这个问题反馈给老刘,老刘经过仔细检查,发现确实存在这个隐患。
他带领团队重新设计了安装结构,采用了更可靠的螺栓连接方式,并增加了防松装置。
经过多次的模拟仿真测试,确认安装结构安全可靠后,才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
半个月后,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样品被送到了实验室。
小林立刻将样品送到测试小组进行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