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江南动荡,韩大同犹豫不决(1 / 2)
太康帝还活着。
他要是现在登基,不叫继位,叫篡位。
殿中气氛凝固。
文臣都在等陈渊发话。
可陈渊却没看他们,反而开口叫人:
“宣人。”
门外侍卫应声,带进来一个白袍文士,是礼部尚书赵宣。
这人本来是太康帝一系的旧人,跟孙如海私交甚浅,前段时间因胆小未表态被暂时冷藏,如今忽然被召进大殿,众人都愣了。
赵宣走到殿中,双膝跪下,没等陈渊问,就直接叩首三次。
“臣赵宣,愿为殿下起草新制,定制登基礼仪。”
话说完,全场震动。
孙如海眉头一跳:“赵尚书,这……”
赵宣低头沉声道:“太康帝昏乱,数月未理政事,宫中人心惶惶。殿下亲守京师、平定叛乱,功在社稷,天下皆知。”
“臣以为,今朝非立新不可。”
“若再久悬无主,百官无所依,百姓心不定。”
陈渊微微点头,笑了一下。
他把赵宣的名字收下了。
“很好。”
“此事由赵尚书主持,孙如海辅佐。”
“七日之内,拟好礼制,择吉日祭天登基。”
“自今日起,设新年号——乾元元年。”
他话音一落,殿中一众文臣纷纷起身跪下:
“臣等,恭贺殿下即位!”
一跪百官,已非皇子。
这就是定名分。
乾元,从此起。
陈渊没有立刻离席,而是看着他们,继续说道:
“改制之事,不止礼制。”
“内阁冗官太多,文臣空占不事,今日起,裁冗职、清空缺、立政务三署,分工而治。”
“旧制阁老五人,今后只留三人,辅政为主,不的干涉军机。”
“各部尚书,三月内自行交上本部改革方案。谁敢敷衍搪塞——谁下台,换人。”
“御史台撤销御史中丞,改设‘纠察署’,专职监察各部、各郡执行。”
“纠察署独立于内阁,由我直管。”
他一句句念出来,孙如海都跟不上笔速。
这不是改制,是砍人头。
一刀刀削下来,几乎把原本太康朝几十年养出来的庞大文官体系,拆了一半。
殿中一众旧臣个个面色不安,却无人敢出声反对。
只有一个老尚书忍不住,声音颤着开口:
“殿下,如此大改,恐非一朝之功。若一旦引起朝中震荡,是否……”
陈渊抬眼瞥了他一眼:
“那就震。”
“怕震,还当什么皇帝?”
老尚书话卡住,噤声退下。
许忠良走进来,单膝跪地:“殿下,北巡兵马已整编完毕。”
“西北粮道稳,奉宁、云川两郡州牧来信表忠,愿入乾元朝。”
陈渊点头:“很好。”
“兵部这边也动起来吧。”
“告诉各地郡府,乾元朝新制在即,若谁还敢效忠所谓‘永安帝’,就别怪我不讲宗族之情。”
“这天下,我不许两块牌子一起挂。”
这一日,京城。
乾元登基之制初定。
新年号、新庙制、新内阁、新规章……所有过去太康旧朝的痕迹,都在被清洗。
同时,第一批乾元诏书开始由使团带出,北至奉宁,南至江淮,沿线所有官府,都要宣读三日三夜。
最短的内容,只有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