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三司夜印,火烧档案楼(2 / 2)
“语气强?”
“很强。”
陈渊看着火烧起来,纸卷着卷着就成了灰。他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
“这是要告诉我,如果我不收手,他就调兵。”
“用北军的兵。”
张宗光点头。
“当初风纪营刚动手,他不吭声,是因为觉的这只是杀几个文官、整几个三司。”
“可现在,你动到士族根子、荐举系统、书院讲学、文官议政了,他怕这股风烧到边军,于是出手了。”
陈渊听完,只说了一句:
“他想赌我怕乱。”
“可我偏要乱给他看。”
当天夜里,陈渊写下一道密诏。
不是写给张宗光的,也不是风纪营的。
是写给——罗淮。
诏书由内廷走特线,半日之内送出宫门。
内容不多,只有三句:
罗将军速率三营精兵,自江北秘密渡江,入驻金陵北岗。
勿显旗,不披甲,入坊藏人,待令而动。
非至危局,不的现身;一旦现身,务必绝杀。
罗淮是谁?
是陈渊当年在北边亲自提拔上来的少年将军,出身商贾,兵卒起家,带兵狠,听令死,手上只有一门信——皇帝说的就是令。
这人一动,城里局势马上就变。
与此同时,李文海接到命令,连夜整理三件事:
江南至北疆所有驿站调令记录;
三个月内城中大族出城信函副本;
所有书院士子北上举荐名单与行动轨迹。
查的不是兵。
是信。
是联系。
两日后,风纪营查出金陵书社“南台讲舍”两名士子,曾以“讲学考察”名义前往徐州,返回后入职冯家账房。
查无实据。
但路线一致。
另一份从淮南送来的飞鸽信,落款是“梁府兵务”,却投递至江南某郡旧盐务使家属。
查无实据。
但内容遮遮掩掩,全是“近政不可扰,旧制应稳”、“南方不靖,边的当援”等等话。
连李文海都忍不住骂了句:“这是在练兵还是在传教?”
张宗光冷脸开口:“梁震那边也知道我们查不到他实据,但他也不需要实据。”
“他只要一句话,能动兵,就够了。”
风纪营说的客气,实则就是押着。
谁敢不来?
三日前的刺杀未遂,宫里血还没擦干净。昨天风纪营贴出第一批“肃清名单”,名单一贴,全城知晓,士族人头要落第二轮。
百姓站在城门外围观,一边围着茶摊,一边等着看皇帝怎么开刀。
辰时,午门大开,肃清名单上前十人由风纪营押解上场。
第一人:卢廷策,江南卢氏长子,前三司左判,现任议馆副郎。
第二人:沈平舟,松江书社旧主讲,风纪营追捕三日,于城南乌桥巷落网。
第三至第十皆是旧户部、书社讲吏、荐举案卷相关者,无一不是有头有脸的“士林中人”。
而这次,不再设审席,不再论供词,不再讲“开审有请”。
只有一人——陈渊,坐在午门高台之上,案前一块沉重的石印,早已立下。
“肃清榜上之人,上殿!”
十名罪人被拖上来,跪成一排。
卢廷策脸色惨白,却咬死不认罪。
他抬头喊:
“陛下!臣无罪!”
“臣一心忠国,何罪之有?”
“臣乃江南书院推举而来,非三司党羽,更未通敌谋反!”
他吼的大声,底下文官有几个眼中闪动,似乎想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