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晓以利害服吏部,同心协力振户部(2 / 2)
就在这时,门外的小吏高声禀报:“韩尚书!内阁杨次辅、王阁老到了!”
韩文眼睛一亮,连忙道:“快请!”
他心里门儿清,这两位肯定是来传达内阁的意思,给户部的联名上书“加把火”的。
杨一清和王恕刚走进门,就被满屋子的热气裹住。
还没开口,韩文就笑着迎上去:“二位阁老来得正好!我们户部正商议着联名上书,请求陛下废除旧的《问刑条例》,重新制定贪腐惩处条令呢!”
杨一清和王恕都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
王恕拍着韩文的肩膀道:“还是韩尚书厉害!我们在吏部费了半天口舌,到你这儿,根本不用多说,户部就已经统一意见了!”
韩文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
然后压低声音,凑到杨一清耳边:“不是我厉害,是咱们户部的人都恨透了贪官。不过有几个老油条,表面上答应得痛快,心里可能还打着小算盘,麻烦二位阁老再敲打敲打,让他们彻底服帖。”
杨一清会意,慢悠悠地走到那几个神色犹豫的官员面前。
这几个人都是管盐铁、漕运的,手里握着实权,平时少不了有人巴结,多少都有些“小辫子”。
杨一清没说话,先给王恕递了个眼色。
王恕从袖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个人的名字和琐事,故意念得不大不小,刚好能让那几人听见:“比如张主事去年秋闱,收了盐商送的十两银子当‘贺礼’;李郎中上个月,给远房亲戚在漕运司安排了个差事,不用当差还能领俸禄——这些事,东厂和锦衣卫的案卷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呢。”
张主事的脸瞬间白了,手里的算盘“啪嗒”掉在地上。
他连忙捡起来,躬身道:“杨阁老放心!我是真心支持修法,绝无二心!那十两银子,我早就退回去了,还写了悔过书!”
李郎中更是吓得腿都软了,连忙点头如捣蒜:“对!我那亲戚已经辞了差事了!我马上就在奏疏上签字画押,绝不敢背后搞小动作!”
其他几个有“小辫子”的官员,也纷纷表忠心,生怕慢了一步,就被当成“保守派”处理。
看到所有人都真心服了,韩文满意地点头,拿起案上的空白奏疏:“好了!既然都同意,咱们现在就拟写联名奏疏,把‘边军冬装短缺’‘灾民无粮’的实情都写进去,争取今天下午就递到通政司!”
杨一清和王恕站起身,拱手道:“那我们就不打扰了,还要去刑部和大理寺。这两个衙门是管刑律的,最认‘祖制’,得早点去磨。”
韩文送他们到门口,拍着胸脯道:“辛苦二位了!要是刑部、大理寺那边需要钱粮方面的证据,比如贪腐导致的粮饷短缺明细,尽管开口,户部的账本随时给你们调!”
走出户部衙门,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暖融融的阳光洒在身上,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街上的百姓还在围着卖报的小孩讨论,“修改条例”“严惩贪官”的喊声此起彼伏。
一个挑着菜担的老农,正拿着报纸跟路人说:“你看!户部都支持陛下了,这次贪官肯定跑不了!”
王恕勒住马缰绳,看着这热闹的景象,笑着说:“你看,民心所向,官场也渐渐拧成一股绳,这次修法,肯定能成!”
杨一清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刑部衙门,那里的朱红大门紧闭,透着一股威严又顽固的气息:“是啊!吏部和户部都搞定了,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刑部和大理寺虽然难啃,但有这两个部门打头阵,再加上李首辅的布置,应该也能顺利拿下。”
他挥了挥马鞭,“走吧,下一站,刑部!”
两人催马前行,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街上的百姓看到他们身上的紫袍和玉带,知道是朝廷的大官,纷纷围上来,举着手里的报纸喊道:“阁老大人!一定要支持陛下修改条例啊!严惩那些贪官!”
杨一清勒住马,笑着挥手:“乡亲们放心!朝廷知道百姓的苦,绝不会让贪官逍遥法外!”
王恕也跟着点头:“很快就有好消息了!”
百姓们欢呼起来,纷纷给他们让开道路,看着两人的身影渐渐远去。
而此时的内阁值房里,李东阳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京营送来的联名奏疏。
奏疏上密密麻麻签满了将领的名字,最后还盖着京营总兵府的大红印章,墨迹都还没干透。
他嘴角露出一丝浅笑——张仑办事果然利索,一个时辰就搞定了京营所有参将以上的将领,比他预想的还快。
旁边的办事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躬身禀报:“首辅大人,吏部和户部的人来报,联名奏疏的草稿已经拟好了,正在核对签名,预计下午未时就能递到通政司。”
李东阳点了点头,手指敲了敲案上的舆图,目光落在“刑部”二字上:“好。你去给杨次辅和王阁老带个话,不用着急赶进度,把事情做扎实了,确保每个部门都是真心支持,不要留下隐患。尤其是刑部的赵鉴,要是实在说不服,就把户部的奏疏给他看看,让他知道民心不可违。”
“是!首辅大人!”
办事官应道,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李东阳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暖融融的阳光洒进来,落在他的青布棉袍上。
窗外的天空湛蓝,连一丝云彩都没有。
他心里充满了信心——吏部、户部、京营已经搞定,这三大支柱一立,再拿下刑部、大理寺等部门,支持修法的势力就彻底压倒了保守派,陛下的改革就能顺理成章地推行。
还有十三天就是正德元年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新的《问刑条例》出台,看到了刘大夏等贪官被押上刑场,看到了边军将士穿上崭新的冬装,看到了百姓们捧着新粮,脸上露出笑容——大明的官场,终于要焕然一新了。
而在皇宫的坤宁宫暖阁里,朱厚照正靠在铺着软垫的椅子上,手里拿着张永送来的“京师舆情汇总”。
汇总上密密麻麻记着百姓的反应,有“卖馒头的王二支持陛下”“退伍老兵请愿”,还有京营、吏部、户部的动向,每一条都用红笔圈了出来。
他看着“户部全员支持”的条目,忍不住笑出了声,把汇总递给旁边的张永:“李首辅果然没让朕失望,办事既稳妥又高效,比朕预想的还顺利。”
张永躬身道:“陛下圣明,李首辅得力,文武百官和百姓同心同德,这次修法肯定能成!奴婢刚才去宫门,看到百姓还在请愿,都说‘陛下要是改了条例,咱们就给陛下立长生牌’呢!”
朱厚照的眼睛亮了亮,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内阁值房方向。
阳光洒在他的龙袍上,五爪金龙仿佛活了过来,在衣料上跃动。
他轻声道:“是啊,同心协力,才能让大明越来越好。”
他心里对正德元年的到来,充满了期待——那将是大明革新的开始,是吏治清明的起点。
远处的街道上,杨一清和王恕的马蹄声渐渐远去,朝着刑部的方向一路前行。
他们的身影在阳光里拉得很长,像两把坚定的剑,即将劈开保守派最后的顽固壁垒,为大明的革新,开辟出一条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