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135章 灾民闹事惊圣驾,腐儒空谈惹龙颜

第135章 灾民闹事惊圣驾,腐儒空谈惹龙颜(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朱厚照摆了摆手,语气里满是失望,甚至连多余的话都不想再说。

“刘尚书年纪大了,身子骨也不好,先回府休息吧——保定府的事,朕自有安排,不用你再管了。”

刘大夏还想说什么,比如“陛下不听老臣言,迟早要吃亏”。

可他抬头看到朱厚照眼底的冷意,那是一种“懒得跟你争辩”的失望,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只能躬身,声音带着几分委屈。

“老臣遵旨。”

他退着往外走,心里还在纳闷。

陛下怎么就不懂呢?镇压刁民明明是最稳妥、最省事的法子,难道真要对那些犯上作乱的灾民施恩?

真是年轻,太年轻了,不懂治国的艰难。

看着刘大夏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暖阁门口,朱厚照猛地踹了脚旁边的梨木圆凳。

凳子“哐当”一声翻倒在地,凳腿撞在青石板上,发出刺耳的响声。

“一群废物!”

他低骂了一句,胸口剧烈起伏着。

关键时刻,满朝文武,竟没一个能拿出靠谱办法的!

兵部尚书只会喊“杀人”,户部忙着查账顾不上,东厂锦衣卫盯着商号,难道真要让他自己去保定府处理?

张永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扶起圆凳,用袖子擦了擦凳面上的灰尘,小声劝道。

“皇爷息怒,气坏了身子不值当——刘尚书也是老糊涂了,不懂陛下的深意,您别跟他一般见识。”

朱厚照深吸几口气,又缓缓吐出,慢慢压下心里的火气。

他的目光扫过案上的京营名册,忽然亮了。

他怎么忘了一个人?一个文武双全,还懂民心的人!

“张永。”

他转身抓住张永的胳膊,语速飞快,指甲都差点嵌进张永的肉里。

“别愣着了!快去京营,把王守仁给朕叫来——让他立刻来坤宁宫,路上别耽误,朕等他!”

张永愣了一下,眼神里满是疑惑。

“王守仁?陛下说的是两个月前,从翰林院编修调去京营,负责操练新兵的那个王主事?”

他记得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文笔不错,可也就是个文官,怎么突然让他来处理灾民闹事的事?

这可不是写文章,是要真刀真枪解决麻烦的。

“对,就是他!”

朱厚照点头,眼里带着笃定的光,语气里满是信任。

“朕让他去京营,可不是让他混日子的——这两个月,他在京营操练新兵,把原本松散的三百步兵,练得能负重跑十里还保持阵型,京营的将军都夸他‘懂兵法’;而且他是浙江余姚人,早年在老家办过乡学,懂民心,知道怎么跟百姓打交道,比那些只会喊‘镇压’的老腐儒强百倍!”

“快去把他叫来,朕倒要听听,他怎么看保定府的事——朕相信他,能给朕一个不一样的法子!”

张永见陛下这么信王守仁,眼里的疑惑渐渐变成了好奇,也不敢再质疑,连忙躬身。

“奴婢遵旨!奴婢这就去京营,就算把京营翻过来,也把王主事给您带来!”

他转身往外跑,脚步比刚才去叫刘大夏时还快。

能让陛下这么看重的文官,他倒要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京营在京城北郊,离坤宁宫有四十里地。

张永叫了辆最快的马车,车夫挥着鞭子,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发出“嗒嗒”的响,溅起不少尘土。

马车跑了近一个时辰,才到京营的营门口。

营里正操练得热闹,演武场上的喊杀声震得营门口的旗帜都飘了起来。

士兵们穿着红色的号服,拿着长枪,在阳光下练着刺杀的动作,动作整齐划一,没半点松散的样子。

张永刚下车,就眯着眼往演武场看。

只见一个穿青色公服的年轻人,站在演武场边的高台上,手里拿着根黑色的马鞭,正对着几个动作不标准的士兵指点着什么。

那年轻人看着不过三十岁,眉目清俊,鼻梁高挺,眼神锐利却不凶,虽没穿甲胄,站在一群士兵中间,却透着股干练沉稳的气质,不用问,肯定是王守仁。

“王主事!王主事!”

张永一边喊,一边往高台上跑,跑得气喘吁吁。

“陛下找你!有急事!”

王守仁听到声音,回头见是宫里来的张永,连忙快步走下高台,脚步轻快,没半点文官的迂腐。

他走到张永面前,躬身行礼,动作标准,声音沉稳。

“下官王守仁,见过张公公。公公从宫里来,找下官可是有要事?”

“可不是要事嘛!”

张永拉住他的胳膊就往马车走,力气大得差点把王守仁的袖子扯破。

“保定府安肃县的灾民闹起来了,围了知府衙门还抢了粮库,陛下问了刘尚书,没得到靠谱的法子,急着找你问主意,让你立刻跟我回坤宁宫,路上再细说!”

王守仁心里一惊。

保定府灾民闹事?

他这两个月在京营练兵,虽没怎么关注朝堂上的事,却也从京营将军的嘴里听过“赈灾款出了问题”的消息,没想到竟真的逼得灾民动了手。

他没多问,跟着张永上了马车,甚至没来得及跟身边的副将交代一句。

马车刚坐稳,车夫就挥起了鞭子,马车一路疾驰,往坤宁宫的方向赶去。

车厢里,王守仁闭着眼,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

灾民闹事,根源在“没粮”,表面在“作乱”,要是只谈“镇压”,治标不治本,还会激化矛盾。

要是只谈“发粮”,又会让人觉得朝廷“怕了”,以后再有人闹事,只会变本加厉。

而且背后肯定有贪腐的人在推波助澜,想借闹事搅乱查账。

陛下这时候找他,肯定是对刘大夏的“镇压”法子不满意,想要一个既能稳住灾民、又能不耽误查贪腐,还能找出背后挑唆者的办法。

他睁开眼,看向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

街边的小贩还在叫卖,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可保定府的灾民,却在忍饥挨饿,甚至面临被杀的风险。

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

不管陛下要他做什么,他都得拿出一个既顾民心、又顾大局的章程来,不能让百姓白受委屈,也不能让贪腐的人得逞。

而坤宁宫暖阁里,朱厚照正站在窗前,望着京营的方向,手指轻轻敲着窗沿,节奏越来越快。

案上的急报还摊开着,“连坐家眷”四个字被他用朱笔圈了起来,格外刺眼。

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王守仁定能给他一个惊喜,一个既能解决灾民闹事,又能揪出背后贪腐的办法。

这保定府的事,或许会成为王守仁崭露头角的契机。

更重要的是,或许能借着这事,让那些固守成规的老腐儒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治国”,什么才是“以民为本”,也说不定,是他彻底整顿朝堂吏治的一个新开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