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风起(1 / 2)
每三年一次,于京城隆重召开,天下举人皆可应试。取中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则尊为“会元”。整个会试分三场,每场间隔三日,第一场在二月初九,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
待到杏榜张贴,贡士们还需参加由陛下亲自主持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
殿试之后,陛下钦点三甲:一甲仅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约两百余人,赐“同进士出身”。此乃天下士子鱼跃龙门之关键。
太子轻轻“嗯”了一声,目光依旧落在远处的梅枝上,似是随口感慨:“往年间,此时孤或能在东宫,先睹几篇被房官荐上的奇文,品评一番天下英才。今年……怕是看不到了。”
刘先生眼帘微垂,不动声色地接话:“殿下,近年的考生文章,贫道偶有听闻。其中多为附和上意、歌功颂德之作,辞藻虽华丽,内里却空洞无物,真正有经世之才、敢言直谏者,凤毛麟角。不看,或许也省却些许烦扰。”
太子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终于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刘先生,直接了当地问道:“那以先生之见,撇开那些虚文浮词,今年春闱,谁可夺魁?”
刘先生沉吟片刻,似在斟酌词句,缓缓道:“徐家的徐承翰,于《春秋》一道钻研极深,文章老辣,常有惊人之语,或合圣心。苏氏五房的苏稷,家学渊源,尤擅经义策论,文风稳健厚重,根基扎实。还有……陈家的那位陈宸之,其文辞华美,善于揣摩,每每能切中时弊,却又巧言令色,将抨击化为颂圣,此等玲珑笔法,或许更易得陛下青睐。”
太子静静地听着,末了,忽然笑了笑:“先生给了孤三个人选,各有千秋,却并未给孤一个确切的答案。先生……还是在让孤自己猜啊。”
刘先生沉默了片刻,抬眼望向太子:“殿下,贫道乃方外之人,本不应沾染这红尘俗务,更无权为朝廷栋梁定论高低。昔日入这东宫,也并非为了择主而栖,攀附权贵。只是见殿下心系社稷,有澄清天下之志,虽手段或有偏锋之处,但初衷未必全私,故才留此残躯,略尽绵力,为殿下观望这天地气运,人间杀机。若贫道今日直言谁必为魁首,便是以方外之身,妄断朝堂经纬,既违了道心无为之本,也恐扰了殿下自有之圣裁。世间之事,尤其是这人心文章,又岂是贫道一眼便能望断的呢?”
太子脸上的笑容淡去,复又转头望向那片永恒的梅林,不再言语,不知心中在思量些什么。
沉默间,一阵急促如擂战鼓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梅谷的宁静!
这声音密集而狂野,绝非寻常狩猎队伍应有的节奏,更像是战场骑兵的冲锋!
刘先生最先察觉异样,几乎在声音入耳的瞬间便已策马挡在太子身前,宽大的道袍无风自动,沉声低喝:“护驾!”
十余名东宫近侍反应亦是极快,“锵锵”声中纷纷拔出腰间佩剑,瞬间结成一个小型护卫圆阵,将太子护在中心,人人面色凝重,虎视眈眈地望向梅谷入口的方向。
另一边,秦王也听到了这不同寻常的马蹄声,他非但不惧,反而笑吟吟地领着仉勇策马靠了过来,语气带着惯有的调侃:“哟呵!这是什么了不得的阵仗?竟能将我堂堂大玄储君,吓得摆出这般如临大敌的架势?”
然而,他话音未落,那马蹄声已变得如同夏日滚雷,越来越近,越来越密集,仿佛有千军万马正奔腾而来,整个梅谷的地面都开始微微震颤!
秦王脸上的戏谑瞬间消失,面色一变,高声喊道:“芽儿哟!仉勇,快来护驾!”
无需他多言,仉勇早已策马上前,那十几名精悍汉子更是如同心有灵犀,瞬间移动,形成一个更紧密的战阵,将秦王牢牢护在中央。
仉勇蒲扇般的大手已然握住了背后那柄门板似的黑色巨剑,眼神凶戾如择人而噬的猛虎,闷声问道:“王爷,走,还是杀?”
秦王微微眯起眼睛,透过人缝望向谷口烟尘扬起之处,声音冷厉:“先看看来的是哪路神仙!”
答案瞬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