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突袭前夜(1 / 2)
晋阳城内,黄昏时分。
秦霄贤 带着赵三,“兴致勃勃” 地走出了 知府衙门。他脸上 挂着 一种 混合着 “乡下人进城” 的 好奇与拘谨 的 憨厚笑容,对赵三说道:
“赵三兄弟 啊 ! 这次 托你的福 , 我 才能 有幸 来这 省城晋阳 开开眼界 ! 这 省城 果然 气派 ! 不像我们 那平阳小地方 !”
“你 是本地人 , 熟门熟路 ! 快 带我 四处逛逛 ! 也让我 见识见识 , 这 总督衙门 、 布政使衙门 这些 大官老爷 的 府邸 , 到底 是个什么 威风模样 ! 还有 那 存放 钱粮军械的 要紧地方 , 也 指给我看看 ! 回去 也好跟 乡亲们 吹嘘吹嘘 !”
赵三 此刻 已是 身不由己,只能 硬着头皮,点头哈腰地 应承着:“秦…秦巡检 您 太客气了 … 小的 这就带您去 …”
于是,两人 一前一后,开始在 晋阳城 的 主要街道上 “闲逛” 起来。秦霄贤 看似 漫不经心,东张西望,不时 发出 “啧啧” 的赞叹声,活脱脱一个 没见过世面的 乡下书生。但 他那双 看似随意扫过的 眼睛,却如同 最精密的尺规,将 每一条 街道的宽窄、走向,每一座 重要衙门的 位置、门禁情况,甚至 巡逻兵丁的 路线和间隔时间,都 清晰地 刻印在 脑海之中。
他们 先后 “路过”了 气势恢宏但略显冷清的 总督行辕(石峻德北上剿匪,此处基本空置)、庄严肃穆的 布政使司衙门、森严戒备的 按察使司衙门 以及 最为紧要的 都指挥使司衙门(掌管军事)。秦霄贤 一边 听着赵三 的介绍,一边 在心中 飞速计算着 从这些地点 到 预定目标 的 距离 和 可能的 增援时间。
最后,在赵三的引领下,他们 来到了 位于城西北角的 一片 高墙环绕、戒备格外森严的 区域。
“秦巡检 , 您看 … 前面 那片 有重兵把守的 大院子 , 就是 咱们晋阳城的 命根子 了 —— 官仓 和 武库 ! 这两处 紧挨在一起 , 据说 就是为了 战时 方便 调配 粮草军械 …” 赵三 压低声音 说道。
秦霄贤 放眼望去,只见 高大的围墙 上 哨楼林立,墙外 还有 一队队 手持长枪的兵丁 来回巡逻。唯一的 大门 紧闭,只有 旁边 一道 侧门 开着,有 官吏模样的人 和 运货的车辆 进出,但 检查 极为严格。他 心中 不禁 一凛:“果然 是 要害之地 ! 守备 如此严密 ! 强攻 绝非上策 , 必须 智取 !”
他 表面上 却 装作 不以为意,哈哈一笑:“好 ! 好地方 ! 果然 气象不凡 ! 赵三兄弟 , 今日 真是 多谢你了 ! 走 ! 咱们 找个地方 喝两杯 去 ! 我请客 !”
整个“游览”过程,都被 郭承毅派出的 那名 负责监视的 探子,远远地 看在眼里。探子 见秦霄贤 只是 走马观花,并未 与任何可疑人物接触,也未 对任何地点 表现出 过分的 关注,便 觉得 索然无味。天黑之后,他 回到府衙,向 师爷 汇报了 这一天的 监视情况。
“师爷 … 那姓秦的 巡检 , 带着赵三 , 在城里 瞎转悠了 大半天 … 净是 看些 衙门大院 … 尤其是 在 粮仓武库 那边 , 驻足 看了 好一会儿 … 嘴里还 啧啧称奇 … 活像个 刚进城的 土包子 … 没啥 特别之处 …” 探子 打着哈欠 汇报 , 语气 颇有些不屑。
师爷 听着 汇报,眉头 却 微微皱了起来,他 沉吟道:“哦 ? 只是 看看 ? 尤其 在 粮仓武库 … 停留甚久 ? 这 … 似乎 有些 不对劲啊 … 观其 今日在堂上 的 谈吐 , 条理清晰 , 不像是个 没见识的 乡下书生 啊 … 其行为 , 颇为 怪异 … ”
师爷 将自己的 疑虑,立刻 禀报给了 正准备用晚膳的 郭承毅。
不料,郭承毅 听完,却 毫不在意地 摆了摆手,甚至 嗤笑一声,用一种 居高临下 的 口吻 说道:
“师爷 啊 师爷 ! 你这 就不懂了吧 ! 像 秦贤 这样的 乡下读书人 , 本官在官场 上见得 太多了 !”
“他们 多半是 些 科举无望 、 仕途阻塞 的 童生 、 秀才 , 不得已 才 在 地方衙门 里 寻个 差事 糊口 。 这辈子 可能 都没见过 省城 的 繁华 !”
“一旦 有机会 来到 晋阳 这等 通都大邑 , 自然 要 好好看看 这些 象征着 权力和地位 的 衙门府库 ! 这 才能 激发 他们 内心深处 那点 早已熄灭的 科举执念 啊 !”
“朝廷 为何 要 大力推行 科举 ? 你以为 真的 只是为了 ‘选拔人才’ ? 呵呵 …” 郭承毅 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脸上 露出 一种 看透世情的 讥讽笑容:
“师爷 , 你 也是 读书人出身 。 你来说说 , 这 科举的 首要之义 , 究竟是 什么 ? 是 ‘化育万物’ 、 ‘选拔英才’ 、 结天下读书人之欢心 吗 ?”
“非也 ! 非也 !” 他 自问自答,语气 变得 深沉而冷峻:“科举的 首要之义 , 乃在于 ‘牢笼志士’ ! 是 把 天下 那些 自命不凡 、 有点小聪明的 读书人 , 统统 控制在这 科举的 牢笼之中 ! 让他们 皓首穷经 , 把 一生的 精力才智 , 都耗费在 那些 故纸堆 和 文章 里 ! 让他们 不要 去想 那些 ‘有的没的’ ! 这样 , 天下 才能 太平 ! 朝廷 才能 安稳 !”
“至于 那些 没资格 读书的 泥腿子 … 哼 ! 就算 有 几个 不安分的 , 聚众造反 , 也不过是 一群 不成气候的 草寇 而已 ! 乌合之众 , 何足道哉 !”
郭承毅 越说越得意,仿佛 掌握了 某种 至理名言:“本官 在宦海 浮沉 整整 一十八载 ! 悟出的 最大道理 , 就是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只要 能 保住自己的 乌纱帽, 守住自己的 荣华富贵 , 管他 外面 洪水滔天 ! 那几个 乡下书生 和 泥腿子 , 翻不了天 !”
他 完全 沉浸在自己 的 “官场智慧” 和 对底层民众的 极端蔑视 之中,将 秦霄贤 那 看似 “土包子” 的行为,理所当然地 解读为 一种 失意文人 的 常态,而 丝毫没有 察觉到 其中 蕴含的 巨大危险!
他 更不会想到,他 口中 那些 “不成气候的泥腿子”,早已 不是 他所认知的 那种 只知 烧杀抢掠 的 流寇 ! 他们 有了 明确的 政治纲领 (推翻压迫),严密的 组织纪律 (人民军制度),和 为人民服务 的 崇高宗旨 ! 他们 是一支 有着 坚定信念 和 明确目标 的 正义之师 ! 其力量 和 潜力,远非 他 所能想象!
郭承毅 这番 基于 腐朽阶级立场 和 过时认知 的 致命误判,彻底 葬送了 晋阳城 最后 的 预警机会 ! 他 亲手 为 秦霄贤 和 五百名突击队员 , 铺平了 通往 胜利的 道路!
夜幕,缓缓降临。晋阳城 在 一片 虚假的 宁静 中,迎来了 它 命运转折的 前夜。城内的 秦霄贤 , 已经 将 晋阳的 “五脏六腑” 摸得一清二楚;城外的 野战支队 , 也已 磨刀霍霍,蓄势待发!
一场 风暴,即将 在 黎明时分,席卷这座 沉睡的 千年古城 !
晋阳城内,夜,某处偏僻废弃的货栈(被郭承毅安排的驻地)。
门窗紧闭,屋内 只点着 几盏昏暗的油灯。五百名突击队员 中的 连、排级干部 二十余人,围拢在 临时用木板搭成的 简易沙盘(或画在地上的草图)周围,气氛 肃杀而凝重。秦霄贤 站在中央,脸上 白日里 那副 “乡下书生”的憨厚 已 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 是 一种 猎豹般 的 精悍与冷峻。
他目光如电,扫过 每一张 坚毅而年轻的面孔,声音 低沉而清晰,带着 金属般的质感:
“同志们! 都看清楚了吗? 这就是 晋阳城的 ‘五脏六腑’ ! 我们 今天 逛了一天 , 不是 白逛的 !”
他拿起一根小木棍,指向 地上 用石灰和砖块 标示出的 简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