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7章 帝王与权臣(1 / 2)
万历二年的初夏,长江之畔的龙江宝船厂旧址,已然成为整个大明乃至整个世界都绝无仅有的奇观之地。
昔日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传承。
只是这一次,驱动巨舰的不再是季风与帆缆,而是煤炭燃烧带来的澎湃动力与钢铁锻造的坚不可摧。
这里,如今挂上了“皇家海军特别造船厂”的匾额,戒备森严,日夜不停地轰鸣着,进行着一场跨越时代的造舰伟业。
最大的那座干船坞,规模远超历代。
坞底以水泥浇筑,平整如镜,巨大的排水闸门由蒸汽机驱动开合。
此刻,船坞中央,新式蒸汽战舰的钢铁龙骨已然铺设完成。
这并非传统的巨木,而是由马鞍山铁厂特炼的熟铁与低碳钢铆接而成的巨型骨架,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如同一条蛰伏的钢铁巨兽的脊梁。
成百上千的工匠,在手持图纸、口令清晰的“工师”指挥下,围绕着龙骨,如同蚂蚁筑巢般忙碌着。
号子声、蒸汽铆钉枪的沉闷撞击声、以及巨型吊臂运转的嘎吱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工业交响乐。
一块块预先按照图纸轧制好的钢制肋骨被精准地吊装到位,与龙骨铆接,逐渐勾勒出战舰流畅而威武的舰体轮廓。
在船体搭建的同时,另一处戒备更为森严的封闭厂房内,战舰的“心脏”……
大型船用蒸汽轮机,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与测试。
这台庞然大物结构复杂,气缸、活塞、连杆、飞轮、冷凝器等部件闪烁着精心打磨后的金属光泽。
工匠们在“海外奇匠”的指导下,以极高的精度进行着安装,确保每一个接口的密封,每一根轴承的对中。
“加压测试!”随着一声令下。
锅炉产生的强劲蒸汽涌入轮机,巨大的飞轮开始由慢到快地旋转起来,发出低沉而充满力量的轰鸣,整个厂房的地面都仿佛在微微震动。
负责监工的周正杰尽管已见识过不少奇迹,此刻仍感到心潮澎湃……
这不再是实验模型,而是即将驱动数千吨钢铁破浪远航的真正核心!
舰体结构初步完成后,更令人震撼的工序开始了——铺设装甲。
由马鞍山铁厂水力锻锤反复锻压而成的硬化钢甲板,被巨大的吊臂一块块吊起,严丝合缝地铆接在战舰水线带和关键部位。
厚重的钢板相互撞击,发出沉闷的巨响,宣告着这艘战舰拥有着同时代任何木质战舰都无法撼动的防御力。
与此同时,位于船厂偏僻区域的“火炮作坊”也在日夜赶工。
这里生产的已不再是传统的青铜或铸铁前装炮,而是口径统一、内镗螺旋膛线的后装钢制舰炮。
使用专门设计的楔式炮闩和定装弹药(弹头、发射药包一体化),其射程、精度、射速和威力,与旧式火炮有着天壤之别。
这些闪烁着幽蓝寒光的巨炮,将被安装在战舰甲板上特意加固的旋转炮塔内,赋予其全方位的毁灭性火力。
历经近一年的紧张施工,战舰终于到了最后的总装阶段。
巨大的蒸汽轮机被小心翼翼地吊入预留的机舱位置,与长达数十米的传动轴连接。
粗大的烟囱矗立起来,高耸入云。
船舱内部,管线密布,包括原始的舰内通话管、电传令钟以及为军官舱室和关键岗位提供的电灯照明系统。
这一日,是战舰下水的吉日。
船坞闸门缓缓开启,长江之水涌入坞内,托举起这艘前所未有的钢铁巨舰。
它通体黝黑,线条刚硬,甲板上的炮塔指向天空,烟囱静静地等待着喷吐浓烟的那一刻。
虽然没有传统木质战舰的雕梁画栋,但那冰冷的钢铁质感与庞大的身躯,却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威严与力量感。
苏宁亲临现场,站在观礼台上,望着这艘凝聚了他无数心血与工业空间技术的结晶,眼中难掩激动。
这不仅仅是第一艘蒸汽战舰,这是一个时代的宣言,是大明海权重新崛起的象征,更是他掌控未来、经略四海的绝对利器。
“命名吧!总督大人!”周正杰在一旁激动地说。
苏宁凝视着这艘即将劈波斩浪的钢铁巨龙,沉声道:“其势如雷,其威如霆,承载皇明开拓四海之志。就叫它——‘启明’号!”
“启明”号的顺利下水,标志着大明海军乃至整个世界海军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它静静地停泊在江面上,仿佛一头刚刚苏醒、正在积蓄力量的洪荒巨兽,只待一声令下,便将用蒸汽与钢铁的怒吼,震撼整个海洋世界。
而这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启明”正在船厂的船坞中,孕育、成型。
……
“启明”号蒸汽战舰那黝黑的钢铁舰体在长江水面上投下巨大阴影,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领域。
这头钢铁巨兽的诞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大明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拉扯、重塑、甚至催生着一条庞大而崭新的产业链。
建造“启明”号所需的数千吨优质钢材与特种金属,首先点燃了上游产业的炉火。
当涂铁厂成为了这场变革最直接的受益者与核心驱动力。
为了满足船用钢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要求,铁厂在AI技术指导下,不断改进焦炭炼铁和酸性转炉炼钢技术。
高炉日夜不息,烟囱浓烟滚滚,产量与质量被迫不断提升。
这里产出的不再是粗糙的生铁锭,而是规格统一、质量稳定的钢板、型钢和铆接用钢材。
淮南煤矿迎来了开采高峰。
蒸汽机、炼焦、发电……无一不需要巨量煤炭。
传统的土法小煤窑无法满足需求,在明源财团旗下的“大明矿业”的主导下,开始引入蒸汽抽水机、矿井提升机和更安全的支护技术,向着更深、更高效的机械化开采迈进。
煤炭产量陡增,价格不升反降,反而进一步促进了能源消费。
制造蒸汽轮机需要的铜合金(用于冷凝器管道)、锡、铅等有色金属的需求激增,带动了江西、云南等地的相关矿藏勘探与开采。
制造火炮所需的特殊合金,则催生了对钨、锰等稀有金属的初步认知与寻找。
原材料之后,是加工与制造环节的深刻变革。
而“启明”号上数以万计的零件,从巨大的蒸汽机连杆到精密的仪表齿轮,催生了对重型机床、镗床、铣床的需求。
南京、苏州等地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机器厂”,它们购买大明商会提供的母机,承接来自造船厂及其他新兴工业的零部件订单,标准化、精密化的制造理念开始萌芽。
钢铁舰体的连接主要依靠热铆接,这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铆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