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影视编辑器 > 第2196章 明升暗降

第2196章 明升暗降(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督师,有情况。”副将轻声禀报,递上一份密报,“末将查到,最近有几支商队频繁出入建州控制区,他们的通关文书,都盖着辽西各卫的印信。”

戚继光的目光骤然转冷:“果然是他们。”

与此同时,李府书房内,李成梁正在向子侄们传授为将之道:

“记住,养寇自重,关键在于一个‘养’字。既要让朝廷觉得边境不稳,需要倚重我们;又不能让他们真的坐大,反噬其主。”他指着地图上建州残部的位置,“现在帮他们,是为了保住我们辽西将门的地位。但若有一天他们真的威胁到大明……”

老人眼中寒光一闪,手中的棋子重重落在棋盘上:“到时候,就该我们出手‘平叛’,向朝廷证明谁才是辽东真正的主人。”

窗外,雪花无声飘落,覆盖了广宁城的街巷,也掩盖了所有见不得光的交易。

但在这一片洁白之下,暗流正在汹涌翻腾。

……

三天后,明军前线接连发生蹊跷事故:运送火药的车辆在过冰河时“意外”翻覆;前线部队收到的粮草中混入了大量砂石;更有一支执行清剿任务的小队,在浑河上游遭遇建州主力的伏击,全军覆没。

戚继光震怒之下,亲自率军追击,却在长白山脉中迷失方向,最后只找到建州部队留下的空营。

“督师,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副将忧心忡忡,“有人暗中报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掌握之中。”

戚继光站在营帐前,望着远方连绵的雪山,突然冷笑:“既然他们想玩,那本督就陪他们玩个大的。”

当夜,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从辽阳发出,直送京师。

军报中,戚继光详细陈述了辽西将门与建州残部往来的证据,请求朝廷彻查。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李成梁的书案上也出现了一封密信。

看完信后,这位老将缓缓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火苗渐渐吞噬纸页,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容。

“戚继光啊!戚继光,你以为这样就能扳倒我们辽西将门吗?未免太小看李某在朝中的根基了。”

雪花依旧飘落,覆盖了辽东大地的血迹与阴谋。

但在这片银装素裹之下,一场关乎辽东命运的权力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

万历十二年的初春,悄然覆盖了紫禁城的金瓦红墙。

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暖,却驱不散一股凛冽的寒意。

一份来自辽东的密报,通过直通内廷的特殊渠道,越过内阁,越过司礼监,直接呈送到了年轻皇帝的御案之上。

“砰!”

万历皇帝朱翊钧猛地将那份密报重重拍在紫檀木案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

他年轻的脸上因愤怒而泛起潮红,手指微微颤抖:

“好!好一个辽西将门!好一个李成梁!朕让他们镇守边疆,保境安民,他们倒好,学会养寇自重了!”

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们噤若寒蝉,纷纷低下头去。

唯有站在内阁成员下首的苏宁,神色平静地躬身拾起飘落在地的密报,和其他阁老分别仔细翻阅。

上面条分缕析,证据确凿:被截获的、用暗语写就的密信;频繁出入建州控制区、持有辽西各卫印信通关文书的“商队”行程记录;甚至还有几个被秘密控制、已然招供的边军小校画押口供,直指李府管家与建州残部之间的银钱往来……

“陛下还请息怒。”苏宁的声音沉稳,打破了暖阁内令人窒息的寂静,“此事,其实在意料之中。”

万历猛地抬头看向他:“意料之中?苏先生早就知道?”

“并非知晓其详,而是洞悉其势。”苏宁将密报轻轻放回御案,指尖点着辽东的方向,“自李成梁镇守辽东以来,已历十数载。辽西将门通过联姻、收义子、提拔旧部,早已在辽东盘根错节,视辽东为私产,视边军为家丁。戚继光此番犁庭扫穴,要的是永绝后患,这不仅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如与女真各部暗中的贸易、朝廷为维持平衡而拨付的额外粮饷,更是要夺他们安身立命的权柄。他们若坐以待毙,反倒不合常理了。”

万历在暖阁内来回踱步,龙袍带起细微的风声:“他们这是欺君!是资敌!莫非还要朕容忍他们继续胡作非为,视朝廷法度如无物吗?”

“自然不能。”苏宁断然摇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如刀锋的光芒,“然则,方法需讲究。辽西将门在辽东经营数代,根基之深,非同小可。若强行铲除,手段过于酷烈,恐逼其狗急跳墙,引发兵变,届时辽东动荡,反而让建州残部获得喘息之机,前功尽弃。因此,臣以为,当用……明升暗降,温水煮蛙之策。”

“明升暗降?”万历停下脚步,若有所思。

“不错。将其核心调离巢穴,擢其子弟以示恩宠,分其兵权以弱其势,再辅以他策,从根本上瓦解其势力网络。如此,可兵不血刃,平稳过渡。”

……

三日后,数道经过精心措辞的圣旨,从京城六百里加急发出,飞向辽东:

第一道,加封李成梁为太子太保,超品秩,赐蟒袍玉带,极尽荣宠,但核心旨意是命其“即刻入京述职”,“以备陛下咨询辽东军务”,将其调离老巢。

第二道,擢升其最能征善战的长子李如松为后军都督府佥事,看似升迁,实则是将其稳固地按在远离辽东的扶桑、琉球驻防之地,使其无法回援。

第三道及后续一系列人事调动,则针对李家子弟及亲信将领:或调任云贵、两广等南方省份,或授予京营虚职,使其离开一手掌握的军队。

圣旨通篇措辞褒奖有加,将李家父子誉为“国之柱石”、“边陲长城”,但任何在官场稍有阅历的人都看得明白,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杯酒释兵权”,目的就是要将李家在辽东的势力连根拔起。

……

广宁城,李府。

香案之上,明黄色的圣旨静静躺着。

李成梁跪接圣旨后,便一直坐在太师椅上,望着那御赐的蟒袍玉带,久久不语。

那蟒纹狰狞,此刻看来却充满了讽刺。

“父亲!这分明是调虎离山,削权夺柄之计!”李如柏情绪激动,脸上满是不甘与愤懑,“一旦我们离开辽东,入得京城,便是龙游浅水,虎落平阳!李家多年的基业,辽西将士的人心,就全完了!不如我们……”

“不如什么?”李成梁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沙哑,他抬手止住了儿子后面可能更危险的话语,“抗旨不遵?那就是谋逆大罪,正好给了朝廷动用大军,将我们彻底剿灭的口实。遵旨入京?便是自断手足,如鱼离水,再无翻身之日。”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京师的方向,目光复杂,最终化作一声长叹:“阳谋……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啊!陛下和苏阁老,真是好手段……好一个‘明升暗降’,让你我有苦说不出,有力无处使。”

“父亲,要不要孩儿带人干掉这个苏宁?”

“哼哼!放心!苏安邦活不久的。”

……

与此同时,在苏宁的坐镇指挥下,后续的一系列组合拳,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行:

户部清吏司的精干官员手持钦差关防,直入辽东,开始全面审计历年军饷、粮草、器械的收支账目,直指将门贪墨、吃空饷的命门。

命令蓟辽总督戚继光,借大胜之威,全面整编辽东各卫所,打破原有的“将领-家丁”私兵体系,重新划分防区,混编部队。

从戚继光经营多年的浙江、以及忠于朝廷的山东等地,调派大批中层将领北上,充实辽东各级军职,替换李家的亲信。

而最致命、也最高明的一招,是经由朝廷明发上谕,宣布在辽东全面推行“军功田制”……

明确规定,所有士兵,包括原辽西将门麾下的家丁,均可凭斩首、先锋、先登等军功,在辽东新收复或固有的土地上,获得相应份额的田产,且此田产可传子孙,受朝廷律法保护。

这一政策,直接动摇了辽西将门笼络部下的根基……

以往士兵依附将门是为了获得粮饷和上升通道,如今朝廷给出了更稳定、更诱人、更能传家的土地,谁还愿意死心塌地做将门的私兵?

……

一个月后,李成梁带着部分家眷,在一种看似风光、实则萧索的氛围中,抵达了京城。

万历皇帝在武英殿设下隆重的御宴,为其“接风洗尘”。

席间觥筹交错,丝竹悦耳,礼仪之周到,场面之宏大,令人侧目,也令人感受到天威的莫测。

酒过三巡,万历皇帝举杯,面向李成梁,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爱卿镇守辽东多年,劳苦功高,朕与朝廷都是记得的。如今年事已高,回京正好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也好让如松这样的年轻俊杰,多为国效力,多加历练。”

李成梁离席,恭敬地跪拜谢恩:“老臣叩谢陛下天恩,感激涕零,必当竭尽残年,为陛下分忧。”

当他抬起头时,目光正好与坐在内阁末尾的苏宁相遇。

两人相视,皆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一切算计、交锋、妥协与默契,尽在这不言之中。

离宫之时,华灯初上。

李如柏扶着父亲,走在长长的宫道上,终究意难平,低声道:“父亲,我们……我们李家,难道就这样认了?”

李成梁停下脚步,望着京城璀璨的万家灯火,那光芒远比广宁城的稀疏灯火繁华百倍,却也冰冷百倍。

他幽幽一叹,声音融入了寒冷的夜风: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苏阁老和陛下……已经给了我们体面,没有赶尽杀绝,我们也要懂得见好就收。更何况……”

“可是……”

“柏儿,记住!做事情要耐心一些。”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心中一片雪亮:在这场与整个国家机器、与时代大势的博弈中,辽西将门已经输了。

不是输在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输在了庙堂的运筹帷幄,输在了这无可阻挡的时势变化上。

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缓缓落下帷幕。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