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影视编辑器 > 第2199章 大明权臣

第2199章 大明权臣(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关外苦寒,须先解决越冬之难。”苏宁召集工匠,“推广火炕,每户补助煤炭。在抚顺、辽阳开设煤窑,优先供应移民。”

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联排暖房”,数十户房屋相连,共用墙体,极大地提高了保暖效果。

来自四川和云南的移民起初还不适应,但第一个冬天过后,所有人都感叹:“有了这火炕和暖房,关外的冬天也不难熬了!”

在勘察完抚顺的煤矿后,苏宁立即上奏:“抚顺煤田,蕴藏丰富,请准设立官营煤窑,招募矿工万人开采。”

同时,他在本溪发现优质铁矿,当即决定:“在此建立钢铁厂,采用新式高炉,打造兵甲农具。”

不到一年,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厂在本溪拔地而起。

炉火映红了半边天,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冶炼着钢铁。

“撤销卫所,改行军屯制。”苏宁在军事会议上宣布,“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每兵授田三十亩,可携家眷定居。”

自然是有部分老将质疑:“阁老,如此一来,兵士忙于农耕,岂不荒废训练?”

苏宁笑道:“恰恰相反。有了田产家室,士兵才会誓死保卫这片土地。且农闲时集中训练,并不耽误。”

辽河岸边,苏宁亲自督建水利工程。

“在此处修建水闸,既可防洪,又可灌溉。沿河开辟水田,试种水稻。”

来自江南的农官起初怀疑:“关外天寒,如何种得了水稻?”

但当第一批稻谷在辽东成熟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苏宁特意将收获的稻米送往京师,附言:“此乃辽东所产,请陛下品尝。”

“在各地设立学堂,招募塾师。移民子弟,皆可入学。”苏宁特别重视教育,“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孩子,都读圣贤书,知忠孝节义。”

他还设立“辽东书局”,刊印农书、工技典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

万历十六年秋,辽东迎来了空前丰收。

金黄的麦浪在平原上翻滚,煤矿日产万吨,钢铁厂昼夜不息。

新建的城镇星罗棋布,学堂里书声琅琅。

陈璘陪着苏宁巡视各地,不禁感叹:“三年前这里还是战场,如今已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乐土了。”

苏宁站在新建的辽河大堤上,望着忙碌的港口和往来船只,沉声道:“这才是真正的征服。刀剑只能让人屈服,而开发建设才能让人心归附。”

当他最终班师回朝时,带去的不仅是赫赫战功,更是一个粮仓充盈、工矿发达的新辽东。

从此,关外不再是大明的边陲,而是帝国牢不可破的北方屏障。

……

万历十七年,京师。

紫禁城文华殿内,首辅申时行将手中的象牙笏板轻轻放在御案上,向着龙椅上的万历皇帝深深一揖。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近来深感力不从心。苏阁老平定辽东、开拓朝鲜,功在社稷,老臣愿让贤于能,请准致仕。”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几位阁老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申时行会在这个时节主动请辞。

万历皇帝沉默片刻,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苏宁:“苏爱卿以为如何?”

苏宁出列,神色平静:“申阁老德高望重,臣不敢僭越。”

“朕意已决。”万历站起身,“准申时行致仕,加封太傅。即日起,由苏宁接任内阁首辅,总领朝政。”

……

三日后,苏宁在内阁值房召见六部尚书。

“本官有三策欲行。”他开门见山,“其一,推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田赋;其二,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其三,重定税制,农税降至五十抽一,商税、矿税提至十抽三。”

户部尚书王志远当即反对:“首辅大人!官绅免税乃祖制,此举必遭天下士人反对!”

“祖制?”苏宁冷笑,“太祖立国之初,全国耕地不过三百万顷,如今已逾七百万顷。其中多少田地挂在官绅名下,逃避税赋?”

他站起身,目光锐利:“江南一省,进士举人逾千,其所占田地竟达全省之半,却分文不纳。长此以往,国库如何充盈?百姓如何负担?”

……

次月,《大明税制新政诏》颁布天下:

“自万历十八年起,废除丁税,一律摊入田亩征收;凡有功名者,与庶民一体纳粮;农税降至五十抽一,商税、矿税增至十抽三。”

诏书一出,朝野震动。

南京国子监生集体罢课,江南士绅联名上书。

更有人暗中散布谣言,称苏宁“违背祖制,祸乱朝纲”。

面对反对声浪,苏宁在乾清宫向皇帝进言:“陛下,如今大明如参天古树,外表枝繁叶茂,内里却被虫蛀蚁蚀。若不刮骨疗毒,恐有倾覆之危。”

万历凝视着御案上的奏章,良久方道:“朕既用卿,便不疑卿。尽管放手去做。”

……

与此同时,一系列鼓励工商的政令相继出台:

“各府县设立工商司,专司工坊、商号登记;“取消匠户制度,工匠可自由经营;“民间开矿,官收其三,其余自得;“设立专利制度,新式机械可获十年专营。”

最引人注目的是,苏宁奏请设立“大明钱庄”,由内帑出资百万两作为本金,为工商从业者提供借贷。

“民间有技艺者,往往苦于无本钱。”苏宁在朝会上解释,“钱庄可解其困,只需三人联保,便可借贷百两。”

在苏宁的推动下,大明开始全面布局工业基础:

在河北设立“直隶钢铁厂”,采用辽东经验,年产精铁百万斤;在江南设立“织造总局”,推广新式织机;在山西扩大煤矿开采,供应北方燃料;在广东、福建设立“船政司”,建造远洋海船。

为培养人才,苏宁还奏请:“在各府县设立工艺学堂,教授算术、机械;选派聪慧子弟赴欧罗巴游学,学习西方技艺。”

……

两年后,新政成效逐渐显现。

户部奏报:国库岁入增至八百万两,其中商税、矿税占半;各地工坊如雨后春笋,雇佣流民数十万;新式织机使江南棉布价格大降,寻常百姓也穿得起新衣。

然而反对之声从未停息。

某日朝会,都察院御史李三才公然弹劾:“首辅新政,使士人寒心,让商人得利。长此以往,必致礼崩乐坏!”

苏宁不怒反笑:“李御史家在通州有田千亩,按新制每年需纳粮二百石。若是心疼,本官可以替你缴纳。”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这才明白首辅对每个人的家底都了如指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