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通信协议(2 / 2)
一排排巨大的机柜如同沉默的钢铁巨人,无数的指示灯明灭闪烁,像是巨兽在呼吸。
磁带机飞速转动,发出“嘶嘶”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电子元件特有的、略带焦糊味的芬芳。
林舟进入了一种近乎“入定”的状态。
他将自己关在主控制室里,面前是当时最先进的穿孔纸带输入机和一台小小的、只能显示绿色的单色字符终端。
他将自己那厚厚一摞手稿上的构想,一点一点地,转化为“玄鸟”能够理解的语言。
这工作量是恐怖的。
首先,他要建立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必须真实地反映出国家辽阔疆域内通信基础设施的现状——那些老旧的、充满噪声的铜缆电话线,那些带宽极窄、时常中断的微波中继线路。
他为每一条线路都设定了精确的参数:延迟、误码率、带宽、拥塞概率……他构建的不是一个理想化的网络,而是一个充满了现实世界缺陷的“虚拟焦土”。
然后,在这片“焦土”之上,他开始编写“星火网络”的核心灵魂——通信协议。
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他要用代码告诉网络,当一个数据包从首都发往遥远的西南边陲时,应该如何选择路径;当一条线路中断时,应该如何智能地绕行;当数据在传输中出错时,应该如何启动校验和重传机制;当海量数据同时涌入时,又该如何进行流量控制和拥塞避免……
他将后世TCP/IP协议的精髓,用七十年代的编程语言和计算机体系,一点一点地“翻译”和“重现”出来。
每一个逻辑判断,每一个算法实现,都凝聚了他两世的智慧和心血。
团队的其他成员则在他的指挥下,负责外围工作。
他们整理全国主要城市、重要科研单位、大型工厂和军事要地的地理坐标,将其转化为网络中的“节点”;他们编写可视化的程序,以便将抽象的数据流动,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在大屏幕上。
这是一个疯狂而又壮丽的工程。
他们不眠不休,累了就在行军床上和衣而卧,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支撑他们的,是林舟那始终挺得笔直的背影,和他在键盘上敲击出的、富有节奏的、永不停歇的“嗒嗒”声。
终于,在第五天的凌晨,当东方天际泛起一丝鱼肚白时,林舟敲下了最后一个回车键。
他站起身,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锐利光芒。
“完成了。”他对守在身后的老王说,“现在,是时候请客人们来看一场‘电影’了。”
几通加密电话打了出去。
邀请的名单很简单:宋将军、几位在紫阁会议上对技术问题提出疑虑的部委领导,以及……“七机部”的魏文明。
接到电话时,魏文明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享受着胜利者的惬意。
他几乎可以想象林舟此刻的狼狈,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年轻人,现在恐怕正躲在哪个角落里,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林舟邀请您去‘玄鸟’机房,观摩一项技术演示?”电话里传来秘书的报告。
魏文明愣了一下,随即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