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巨舰初醒(1 / 2)
1989年,深冬。
大连造船厂,二号军港码头。
自“昆仑”号那庞大的船体被“历史性的握手”焊为一体后,又一个寒暑悄然滑过。
这座曾为“瓦良格”号归来而山呼海啸的码头,此刻,正陷入一种比建造时更加紧张、更加精细的“绣花”阶段。
巨舰初醒。
那艘曾饱经风霜、锈迹斑斑的“黑海孤儿”,已经彻底脱胎换骨。
它静静地停泊在舾装码头旁,如同一头蛰伏在深渊之畔、即将苏醒的太古巨兽。
它的舰体,被一种深沉而又威严的海军灰色涂装所覆盖,那冰冷的漆面在冬季苍白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金属特有的、冷硬的光泽。
那片曾被姜晨用“神之一刀”强行拉平的飞行甲板,此刻已经铺设完毕,宛如一座平移到海上的、广阔的钢铁机场。
甲板之上,所有“昆仑”的利爪与触角,都已安装就位。
两条长达百米的“雷神之鞭”电磁弹射器轨道,如同两条深刻的战纹,静静地镶嵌在舰艏的起飞区。它们的表面被特殊的保护涂层覆盖,但在阳光下,依旧能看清那平滑轨道之下蕴藏的、令人心悸的恐怖力量。
在斜角甲板的末端,四道“温柔陷阱”,即配套的电磁拦阻系统的拦阻索基座也已安装完毕,等待着迎接“海龙”战鹰的第一次“可控坠毁”。
高耸的、经过隐身化修形的一体化舰岛上,四面巨大的、如同黑曜石般深邃的“中华神盾”相控阵雷达天线,已经安装到位。
它们像四只永不眨眼的巨眼,冷冷地注视着渤海湾的四个方向,仿佛已经开始搜索未来的敌人。
在舰艇的四周,数座1130近防炮,代号“火神之鞭”,一种基于“红星”系统火控的、射速破万的“金属风暴”=和“海红旗-9”的垂直发射单元,如同巨兽身上坚硬的鳞甲,构成了最后一道叹息之壁。
这只是外表。
而在那钢铁甲板之下,在那座如同迷宫般复杂的城市内部,一场更庞大、更精细的“神经系统”铺设工程,才刚刚进入尾声。
潘广年总师,这位造船宗师,此刻正戴着安全帽,行走在“昆仑”号的内部。
他的身后,跟着姜晨和一群神情肃穆的工程师。
他们不再关心船体的结构,而是关心着那些如同人体毛细血管般、密布在舰体每一个角落的东西——电缆与管线。
“这里是05号甲板,主电缆通道。”潘老指着头顶那由数万根粗细不一的电缆汇聚而成的“钢铁洪流”,声音在狭窄的通道内嗡嗡作响。
数千名工人,就像辛勤的工蚁,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血管”与“神经”之间穿梭。刺耳的电焊声、切割声、敲击声,以及工程师们用各种方言大声争论技术细节的声音,交织成了一曲属于工业时代的、最复杂的交响乐。
“全舰铺设的光纤和高压电缆总长度,超过了三千公里。”潘老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慨,“我们铺的不是线,是这头巨兽的‘中枢神经’。姜总师,您提出的‘综合电力系统’和‘全光纤数据总线’方案,简直是……一场革命。”
姜晨点点头。
他知道,这才是“昆仑”号真正超越这个时代的地方。
它彻底抛弃了传统舰船那种杂乱、沉重、互相干扰的“点对点”式电缆布局。转而采用了类似现代计算机网络的、革命性的“光纤数据总线”。
所有的雷达信号、火控指令、航行数据,都在一根根细若发丝的光纤中,以光速传递。这不仅让舰体减重了数千吨,更从根本上杜绝了电磁干扰,让“神盾”和“雷神之鞭”这些“耗电大户”能够和谐共存。
他们穿过层层密封的舱门,来到了位于舰体最深处、戒备最森严的核心区域。
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噪音和震动。空气被特种过滤系统处理得一尘不染,温度常年恒定。
这里,就是“昆仑之心”——A1B一体化核反应堆的安放之地。
巨大的、圆柱形的反应堆安全壳,如同一个沉默的泰坦,静静地矗立在舱室中央。它的周围,环绕着密密麻麻的、用于冷却和传导能量的巨型管道。
“潘老,姜总师。”核工业部的王安邦院士,早早地等在了这里。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即将见证历史的、难以抑制的潮红,“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燃料棒已装填完毕,控制棒已插入堆芯。我们……即将进行‘昆仑’号的首次‘点火’。”
潘老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
他知道,这艘船,即将拥有它自己的、永不枯竭的——心脏。
“昆仑”号,舰桥下方,全舰动力与损管总控制中心(MCR)。
这里,不是电影中那种火光冲天、水手们大喊着转动阀门的轮机舱。这里,更像是一个航天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
巨大的显示屏上,密密麻麻地跳动着来自反应堆内部数千个传感器的数据流。
王安邦院士、姜晨,以及这艘巨舰未来的首任轮机长——孙立国,一名经验丰富、刚从091核潜艇部队抽调上来的技术大校,正并肩站立在总控制台前。
孙立国的手心全是汗。
他在核潜艇上服役了二十年,自认为对反应堆的脾气了如指掌。但眼前这个“一体化怪物”,其先进程度和复杂性,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
“各单位注意,”王安邦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全舰,“繫泊试验第一阶段,‘昆仑之心’一号反应堆,首次临界测试,现在开始。”
“主控制室,报告状态。”
“状态良好。”
“一回路系统,报告状态。”
“压力正常,氦气循环泵(用于启动阶段)自检通过。”
“……所有系统自检完毕,符合启动条件。”孙立国擦了擦额头的汗,用颤抖的声音报告道,“请求……拔出控制棒。”
“批准。”姜晨平静地吐出了两个字。
孙立国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那个绿色的按钮。
“控制棒组A,开始以每分钟10毫米的速度,缓慢提升。”
巨大的主屏幕上,代表着堆芯中子通量的计数器,开始缓缓跳动。
10……15……30……
数字攀升得不紧不慢,平稳而又充满了力量。
“通量上升曲线……与理论模型完美吻合。”一名年轻的核物理博士,声音激动地报告道。
“继续提升!B组控制棒,提升至20%临界位置!”
“嗡——”
一声极其轻微的、仿佛来自地心深处的低沉嗡鸣,第一次,传入了所有人的耳中。
“中子通量……5%……10%……30%……”
“功率……正在接近临界点!”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反应堆……已达到临界状态!”操作员的声音,猛地提高了一个八度,充满了狂喜!
成了!
这颗为“昆仑”号量身打造的、史无前例的“心脏”,在这一刻,被成功激活!它不再是一堆冰冷的金属,它变成了一个活着的、可以自主呼吸的、正在源源不断释放着神之力量的能量核心!
“保持功率1%输出!”王安邦强压下内心的激动,下达了指令。
“一回路氦气温度……300度……400度……500度……”
“二回路蒸汽发生器……启动!压力……10兆帕……20兆帕……”
“主蒸汽管道……预热完毕!”
“一号汽轮机……准备冲转!”孙立国的眼睛,死死地盯住自己的仪表盘,他知道,真正见证奇迹的时刻,是现在!
“一号汽轮机,开始冲转!”
随着他按下按钮,来自“昆仑之心”的第一股高温高压蒸汽,如同被释放的巨龙,呼啸着,冲入了那台由“鲁班”机床精密加工而成的、重达百吨的巨大汽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