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林渊的计划,再次前往江南(1 / 2)
兵部大堂的窗户被夜风推开一道缝隙,灌入的冷气瞬间驱散了室内仅存的一丝暖意,将烛火吹得一阵狂舞,光影在墙壁与堪舆图上剧烈摇晃,如同大明王朝此刻风雨飘摇的国运。
林渊站在窗边,任由那股冰冷的风吹拂着他的脸颊和衣袍。他的目光越过兵部衙门层叠的屋檐,投向了紫禁城那片在夜色中匍匐的巨大阴影。
去江南。
这个决定,在国运图上“秦淮八艳”四个字浮现的瞬间,便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不容置疑。
可如何去,却像一道横亘在京城与江南之间的无形天堑,远比地图上那数千里的路途更加难以逾越。
他不再是当初那个可以随意乔装、说走就走的小小锦衣卫校尉了。
他是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兵马钱粮,山海关前线的军务调度,京畿之地的防卫整肃,每一封发出的公文,每一次签下的名字,都系着千军万马的性命与动向。
他更是锦衣卫指挥使,是悬在满朝文武头顶的那把最锋利的剑,是皇帝用来震慑宵小、维持京城稳定的最后一张底牌。
在多尔衮大军压境,李自成贼心不死,京城内外暗流汹涌的此刻,他这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擎天玉柱,若是突然从京城消失,无异于一场八级地震。
崇祯会恐慌,朝野会震动,王德化那些潜藏在阴影中的敌人,会毫不犹豫地扑上来,将他好不容易稳住的局面撕个粉碎。
到那时,别说去江南寻找凤星,恐怕他前脚刚出京城,后脚弹劾他的奏章就能淹没整个文华殿。
“你在担心,离不开这京城?”
柳如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不知何时已为他重新续上了一杯热茶,袅袅的白气在寒夜中,氤氲出几分暖意。
她没有问林渊要去江南做什么,也没有质疑这个决定的对错。她只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平静外表下,那份对现实困境的审视。
“是啊。”林渊转过身,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让他紧绷的思绪稍稍舒缓。他没有掩饰自己的顾虑,自嘲地笑了笑,“我现在就像个被绑在火药桶上的裱糊匠,想抽身去别处找点水来,又怕一转身,这桶就炸了。”
这个比喻有些粗俗,却异常贴切。
柳如是闻言,清丽的脸上也泛起一抹浅笑,她走到林渊身边,与他并肩看向窗外深沉的夜色。
“既然不能悄悄地走,那便正大光明地走。”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要走,让他们不仅不拦着你,甚至还要催着你走。”
林渊眉梢一挑,看向柳如是,眼中流露出一丝兴趣:“哦?说来听听。”
“你如今是兵部尚书,对吗?”柳如是问道。
“是。”
“山海关的战事,最缺的是什么?”
“钱,粮,军械。归根结底,还是钱。”林渊一针见血。
“天下财赋,半出江南。”柳如是伸出纤纤玉指,在空中虚虚一点,仿佛点在了那片富庶之地上,“可江南的财赋,又有几成能顺顺当当地运到京城,送到山海关前线?”
林渊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江南的税赋,就像一块巨大的肥肉,从地方官府,到沿途的卫所,再到京城的户部、内监,层层盘剥,雁过拔毛。等真正能落到国库里的,十不存一。崇祯不是不知道,只是他有心无力,江南士绅与地方官员早已结成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柳如是看着他的神情,便知他已领会,继续说道:“如今国难当头,陛下正为此事焦头烂额。你若此时上奏,说北方战事吃紧,后勤维艰,而江南乃财赋重地,却多有贪官污吏、无能将帅,侵吞国帑,怠误军机。你愿亲自南下,以兵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之名,巡视军务,整顿卫所,清查积弊,为陛下,为大明,把这笔救命钱给催回来。你觉得,陛下会如何反应?”
林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仿佛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柳如是这番话,简直是说到了崇祯的心坎里。
多疑的皇帝最恨什么?恨贪官,恨武将无能,更恨那些不受他控制的地方势力。
他最需要什么?需要钱,需要一个能替他干脏活、得罪人,又能把事情办成的强力人物。
而林渊,恰好就是这个人选。
以“巡视江南军务,清查财赋”为名,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这不再是兵部尚书的擅离职守,而是为国分忧的临危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