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培训(2 / 2)
主要是他已经从系统中复刻出了所有技术,并已经分门别类整理好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细分计划中,他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当然,后续的验收工作他也不能放任不管。但总的来说,他不会陷入无尽的工作中。
系统出品,果然对他极为偏爱。
…
但在他发送细分计划的第三天,他被抓壮丁了。
首长办公室的郑司长对他的细分计划并没有异议,但科学院的卢院长却认为,一套全新的科技体系,参与项目的科技人员未必能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
所以,在科学院和远安研究所培训项目技术人员时,作好科技发明人的张去益应该坐镇科学院,对培训人员进行指导。
卢院长的提议合情合理,张去益无法推辞。
一个星期后,培训开始,张去益只好来到了科学院。
参与首期培训的项目科技人员有300多人,都是相关项目行业里的中坚科研人员。
一个星期后,张去益准时出现在了国家科学院那座充满庄重学术气息的大礼堂内。
台下,三百多名从各大院所、重点高校抽调而来的科研中坚力量正襟危坐,他们眼神中混合着对这项绝密计划的好奇,以及一丝面对全新体系的审慎。
卢院长亲自做了简短而有力的开场白,强调了此次培训的极端重要性和保密性。
当他把讲台交给张去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张去益能清晰地感觉到,那掌声背后是无数道审视与探究的目光。
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仅仅依靠权威,恐怕难以让他们真正信服。
张去益走到台前,没有急于翻开那本厚得能当砖头的技术总纲。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平和地开口:“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顶尖的专家。我们即将接触的,是一套与现有理论体系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在某些层面堪称颠覆的技术。有怀疑,是正常的。欢迎各位提出异议,我们相互探讨。在正式开始前,我不打算直接灌输结论,我更希望我们先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
他操作电脑,大屏幕上投射出一个极其复杂、融合了量子场论与非线性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这是“天眼”阵列信号处理核心算法的一个关键难点,也是过去一周不少提前拿到资料的专家们私下争论的焦点。
“这个结构,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论,在能量阈值超越特定界限时,会出现无法收敛的奇点,导致系统崩溃。有谁可以基于现有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张去益抛出了问题。
台下沉默了片刻,一位来自国内顶尖理工大学的信息工程教授举起了手,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几个理论上无法逾越的障碍,结论是“此路不通”。
他的分析逻辑严密,引得不少人点头赞同。
张去益耐心听完,点了点头:“李教授的分析非常精彩,完全符合我们现有的认知框架。但是,”他话锋一转,操作鼠标,在模型的几个关键节点上添加了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连接符”和能量流转路径,“如果我们引入‘维度谐振衰减’和‘信息熵的定向筛选’这两个概念呢?”
他一边说,一边流畅地推演下去。原本僵死的模型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那些导致崩溃的奇点在新的参数和路径下,不仅没有爆发,反而转化为了系统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整个推演过程行云流水,逻辑自洽,完美地绕过了传统理论预设的陷阱。
台下鸦雀无声,那位李教授先是眉头紧锁,随即猛地睁大了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嘴里喃喃自语:“……原来是这样?绕过奇点,利用它……这……这思路太不可思议了!”
张去益微微一笑:“不是思路不可思议,而是我们之前的‘墙’筑得太高了。这套新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翻越这些墙的梯子。”
这一刻,台下那三百多道目光中的审慎和探究,迅速被震惊、恍然和炽热的求知欲所取代。
接下来的培训日程,张去益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概念。无论是“天眼”项目部关于量子信号纠缠同步的难题,还是“谛听”项目部在能量聚焦材料上遇到的瓶颈,他都能迅速给出不止一种可行的理论方向和解决思路,仿佛这些困扰了专家们数周甚至数月的难题,在他那里早已有了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