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 / 2)
“若无文人,谁来动员黎民?”
“若无文人,谁稳守后方?”
他 三问,
气得须发皆张。
然而话音未落,
对面的任宗盛便应声道:
“你所说这些,武将同样可做!”
“况且,兵书战策,也多出自武将之手!”
“同理,”
“武将筹集军粮、安定后方,甚至比文臣更为迅捷。”
任宗盛随即举例:
“就如那草原帝国,昔年黄金家族……”
“手中唯有利刃,”
“胯下唯有骏马。”
“蒙元铁骑,满万不可敌!”
“凭一把快刀,打下何等辽阔疆土。”
“光是四大汗国,”
“哪一个不胜过如今的大明?”
他语声一顿,
再度面露嘲色:
“再看宋国文人!”
“呵!”
“所谓‘士大夫与朕共治天下’,可谓文人治世之极盛!”
“结果如何?却是那般迂腐、糜烂——满口仁义,弃百姓于不顾,眼都不眨!”
“文臣之中,多出奸贼!”
“甚至亲手断送了本可延续国运的岳帅!”
“寒尽天下人心!”
“百官高居庙堂,却手无缚鸡之力;”
“只知一味求和。”
“连那皇帝也软弱不堪,毫无气节。”
“自宋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
“武将便成了腐儒手中的玩物!”
“何等愚昧?”
“如此朝廷,不亡何待!”
任宗盛似因祖上旧事,对“文人”满怀不屑。
他直言不讳,
借蒙元与宋国相较,
将文人贬得一文不值!
“诸位明国的文武同僚,”
“单论打天下,我方才所言,可有一句不对?”
任宗盛语声暂歇,
带着讥诮笑意,
扫视大明文武百官。
此刻,
堂下众人神色各异。
以蓝玉为首的淮西武将们摸了摸鼻子,昂首挺胸;
而一众文臣
虽知他所言偏颇,
可他举的正是蒙元灭宋的前朝旧事。
若要辩驳,
须得拿出实据。
然而——
许是宋国的软弱如同一根心头刺,
一时间竟无人应答。
“一派胡言,一派胡言!”
终于有人厉声喝道。
齐泰挺身而出。
“蛮夷头脑简单,你口口声声说祖上是汉人,如今所作所为,却是在丢汉人的脸!”
“我汉家文脉,如同历史长河中不灭的烈日!”
“照耀炎黄子孙数千年的道路!”
“放眼历史,北边草原上……匈奴、、大辽、大金,乃至你所效忠的蒙元……”
“哪一个不曾被我汉人建立的王朝一次次击溃,直至粉碎!”
“这难道是仅凭弯刀快马就能做到的吗?”
“这难道不是为了家国、传承文脉的文人,所守护下来的吗?”
“你这等已向他人摇尾的野犬!”
“如今却因几个乱政奸贼,就想抹去我炎黄文脉数千年的积淀!”
“何其愚蠢!”
“何其无知!”
齐泰言辞慷慨激昂。
身后一众文人纷纷喝彩。
一些情绪激动的,甚至跟着齐泰一起怒斥“野犬”。
就连朱允炆也面露笑意,转而看向朱雄英,目光中带着质询。
然而,
面对如此斥责,
奇怪的是,
外使任宗盛脸上仍挂着笑意。
“这位……应该是齐泰齐大人吧?”
“您是否弄错了什么?”
“我从未否认文人在治国、传承文脉上的作用。”
“我们此刻所论的,”
“乃是第一问——打天下之事,”
“而非治天下、守天下!”
说到这里,
他脸色骤然一变。
“打天下,是武将之事,是马上英雄所为!”
“文人何须掺和?”
“相反,文人指挥,只会空谈误国!”
“为了一己之功,”
“竟能将战败说成战胜!”
“如此行径,简直贻笑大方,祸国殃民!”
“打天下,凭的是刀!”
他振臂一挥,
气势逼人,
对着满朝大明文人嘲讽道:
“不靠笔杆子,也不靠嘴皮子!”
“相反,”
“你们才是最大的阻碍!”
“气煞我也!”齐泰闻言怒不可遏。
就连文臣之首詹徽,也面色铁青。
被敌国使者当面如此侮辱,
他们却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跑偏了方向,
还被对方抓住把柄再次羞辱。
一时间,
哪怕善于辞令的他们,面对这样的胡搅蛮缠与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似乎也无从反驳。
此时,老爷子脸色阴沉,
看着这群文人,眼中尽是失望。
然而,
前宋旧事历历在目。
他们留下的污点被人揪住,反将脏水泼回自己头上,
这让老爷子感到一阵强烈的不适。
他正要开口,
却听见——
“明明是偏见之论,你们却落入他们的陷阱?”
朱雄英忽然起身,轻轻摇头。
他望向任宗盛,
语气清冷:“我先回应你所谓‘弯刀快马才能打天下’的例子。”
“你说蒙元与宋国是昨日之事,”
“那本殿下便说,大明与蒙元,属于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