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1 / 2)
杨红决定离开袁术。他仍以汉臣自居,不愿参与改朝换代之事。若袁术是为复兴汉室,他或可留下相助
可如今他已背弃汉室,与朝廷割席,自立新朝。此举必招致诸侯共讨,殃及自身。他不惧牵连,却万万不愿背负叛主求荣、祸国佞臣的骂名。
这等不忠不孝之罪,他实在担待不起。眼下该做的都已安排妥当,袁叔若执迷不悟,恐有灭顶之灾。
如今抽身正是良机,袁弘已决意离去。他不想再随袁叔鞍前马后,只愿遁入山林,做个隐逸之人。
多年戎马倥偬,他早已厌倦杀伐。如今筋疲力尽之际,袁叔的变故反倒给了他重活一次的机会。若非如此,他或许会终生侍奉袁叔,最终埋骨异乡。
眼下这般也好,总算能过几年逍遥日子,让晚年多些快活滋味。
主公,老臣年迈,再难为您分忧。如今您得孙策相助,正是宏图大展之时。老臣心力已竭,恳请归隐田园,望主公恩准。
什么?你要走?也是,你跟了我大半辈子,须发都白了。若再耗下去,只怕......既然你去意已决,我便赐你金银安度晚年,也算全了这段主仆情分。
袁弘闻言黯然。他虽去意已决,但袁叔竟无半句挽留。这些年的殚精竭虑,换来的竟是如此凉薄。若非自己献策出力,袁叔何来今日基业?
袁叔的态度令他心寒至极。看来在对方眼中,自己早已是多余之人。
袁术已觉暮年将至,力不从心,面对当下的局面只余满心颓唐。
这些年的殚精竭虑,终究未得半分珍视。在主君眼中,他不过是个寻常臣子,与旁人无甚分别。
既如此,此刻离去倒也无愧于心。他深知,自己一旦离开,袁术必将众叛亲离,甚至招致灭顶之灾。
“主公,临走前容臣再进一言——切莫过于信赖孙策。此人包藏祸心,终有一日会反噬于您。望主公时刻防备,万不可给他可乘之机。”
“杨弘!你竟敢如此诋毁孙策?他待我忠心耿耿,岂会背叛?莫非你已暗中投靠他人,专程来离间我与孙策?还是说……你嫉妒我登临大位,心怀不忿?”
“主公,您糊涂啊!孙策绝非甘居人下之辈,野心昭然,如今不过是韬光养晦。若主公不信,且静观后效。”
袁术早已听不进逆耳之言。但凡阻他称帝者,皆被视为仇敌——即便是杨弘这般追随多年的老臣,尽忠半生,竟因一句谏言,顷刻沦为叛徒。
杨弘心灰意冷。对袁术,他再无希冀,亦无歉疚。可笑啊,主公竟因区区猜忌便否定他全部赤诚,此刻只余彻骨寒心。
袁术果真无药可救。多年肱股之臣,一语之间便被全盘抹杀,反遭疑忌。
如此昏聩之主,焉能不众叛亲离?到头来,他必成孤家寡人,无人施援,无人救赎。
他已离深渊不远,皆因自作孽。这般姻缘,这般固执己见,本就才疏学浅,偏又不肯听从谋士良言,终究落得今日决断。
她日后必会下场凄惨,只叹他此刻早已无暇顾及——自己种下的苦果,终是亲自咽下。
孙策万事俱备,只待择定良辰。时机一到,大计便可施行。他深知未雨绸缪之理:若待袁术称帝,必遭灭顶之灾。这些精锐将士,都是多年心血栽培,岂能平白葬送在袁术野心里?
若等袁术 ** 再图脱身,必将引火烧身。届时诸侯共讨,纵有千军也难敌刘繇锋芒。既为三军统帅,自当保全将士性命。
在袁术帐下效力经年,建功立业已算偿还。此时抽身问心无愧——成大事者岂能拘泥?保命方为上策。
更何况袁术这等昏主,辅佐他终究难逃一死。如今天下未定,竟妄想登基称帝,岂非自取 ** ?
杨红这样的老臣追随袁术多年,却始终得不到信任。当他提出告老还乡时,袁术竟毫不犹豫地应允。但对“我”而言,这无疑是件好事——若杨红仍在,必会从中作梗。如今他一走,所有事务便由“我”全权掌控,再无人能在袁术耳边进献谗言。
杨宏城府极深,行事目的明确。若他仍在,必然会对“我”造成诸多不利。而今少了一位老谋深算的权臣,形势对“我”大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