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火锻山河 > 第171章 兑换《简易地雷与诡雷进阶设计》

第171章 兑换《简易地雷与诡雷进阶设计》(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李铮自己则盯着最复杂的“感应式地雷”——这种地雷需要一个简单的“金属感应器”,图纸上标注用铜线圈和干电池就能做。他翻出之前复装子弹剩下的铜丝,一圈圈绕在竹筒上,做成直径10厘米的线圈,再把干电池(之前从日军收音机里拆的)和撞针连接起来:当金属物体(比如日军的步枪、装甲车)靠近线圈时,会改变磁场,触发干电池供电,带动撞针击发炸药。

“队长,这铜线圈绕多少圈合适啊?”王小柱凑过来帮忙,手里拿着缠了一半的铜丝,“绕多了会不会太费铜丝?绕少了又怕感应不到。”

“图纸上写了,绕50圈就行。”李铮接过铜丝,示范着均匀缠绕,“咱们的铜丝本来就紧张,能省则省。而且50圈的感应范围刚好是1米,太远了容易误触,太近了又炸不到鬼子,这个距离刚刚好。”

下午的时候,第一批材料就准备得差不多了:拆了200个日军罐头盒,得到足够的铁板;收集了50根竹筒、30个陶罐;制作了30个压力触发装置、20个绊发装置、10个感应装置。李铮看着堆在院子里的材料,对大家说:“咱们分三班倒,24小时赶制,争取三天内做出100颗新型地雷——50颗踏发式、30颗绊发式、20颗感应式,优先布设在作坊周边和根据地外围的必经之路。”

工人们齐声应下,维修车间里立刻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孙师傅蹲在地上,用铆钉把铁板压力板和弹簧固定在一起,每敲一下都要检查是否牢固;刘姐坐在木凳上,手里拿着万用表(缴获的日军设备),测试每个触发装置的电流是否正常;王小柱则在给做好的地雷装炸药,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制炸药填进铁板外壳,再把触发装置拧上去,最后套上竹筒伪装——动作越来越熟练,从一开始的10分钟做一个,到后来5分钟就能完成一个。

李铮也没闲着,他带着两个工人,在作坊周边的山坡和小路旁,标记出适合布设地雷的位置:在通往作坊的唯一小路上,每隔5米标记一个“踏发式”点位,专门对付可能开车来的日军;在小路两侧的树林里,标记“绊发式”点位,用树枝和杂草做掩护;在作坊东侧的开阔地,标记“感应式”点位,防备日军用装甲车突袭。

傍晚的时候,赵纲带着几个村民送来晚饭,看到院子里堆得半人高的地雷零件,忍不住问:“李铮,这么快就准备得差不多了?这些新地雷真能挡住鬼子的特工队?”

李铮拿起一个做好的绊发式地雷,递给赵纲看:“你看,这地雷藏在草丛里,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而且有反拆装置,鬼子只要一碰,立刻就炸。咱们布上这100颗,再配合暗哨,就算山本一木再带特工来,也得有来无回!”

赵纲接过地雷,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忍不住赞叹:“还是你有办法!有这些‘好家伙’,咱们作坊的安全就有保障了,工人们也能安心生产。”

当天晚上,作坊里的灯亮了一夜。煤油灯的光透过窗户,映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敲击声、焊接声、测试声交织在一起,虽然辛苦,却透着一股踏实的底气——他们知道,每多做一颗新型地雷,作坊就多一分安全,前线的战友就少一分后顾之忧。

第二天一早,第一颗踏发式地雷终于完成测试。李铮带着大家把地雷埋在作坊西侧的空地上,上面铺了一层杂草,然后让王排长骑着骡马踩过去——骡马刚踏上地雷的位置,“轰隆”一声,泥土和杂草被炸得飞起,地面炸出一个半米深的坑。

“好!威力够大!”王排长拍着手上的土,兴奋地说,“这要是炸到鬼子的装甲车,保管能把履带炸断!”

李铮点点头,心里松了口气——测试成功,意味着接下来的批量生产没问题了。他看着远处正在忙碌的工人们,又想起那份还没完全投入使用的新生产车间,心里突然有了底气:只要防御做好了,生产就能稳步推进,迫击炮、子弹、甚至以后的重机枪,都会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总有一天,能把小鬼子彻底赶出太行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