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火锻山河 > 第226章 吴博士研发简易车床

第226章 吴博士研发简易车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三天后,设计图纸终于完成。简易车床的床身用一块长1.5米、宽0.3米、厚0.1米的铸铁板制作,确保稳定;主轴箱安装在床身的一端,主轴用直径50的钢管制作,两端安装轴承,确保旋转灵活;刀架安装在床身的导轨上,可沿导轨移动,用于安装车刀;进给机构采用丝杠和手摇柄,摇动手摇柄,可带动刀架匀速移动,实现进给。

设计图纸确定后,制作工作正式开始。王铁锤带领铁匠组的工人,用炼钢炉炼出的粗钢,锻造床身和主轴箱的毛坯——他们先将粗钢加热到1200c,然后放在铁砧上反复锻打,使钢坯的组织更致密,强度更高。经过两天的奋战,床身和主轴箱的毛坯锻造完成,送到零件加工区进行加工。

吴天浩带领王二柱和李小花,开始加工车床零件。他们先将床身毛坯固定在车床上,车削导轨面,确保导轨平整;然后加工主轴箱,在主轴箱上钻孔,安装轴承座;接着加工主轴,将钢管的两端车削成锥形,安装轴承;最后制作刀架和进给机构,刀架用铸铁制作,进给机构的丝杠用圆钢车削而成,手摇柄用木头制作。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主轴的精度问题——主轴需要旋转灵活,且径向跳动误差不能超过0.1。一开始,加工出来的主轴径向跳动误差达到了0.2,不符合要求。吴天浩和王二柱反复研究,发现是轴承安装不精准导致的。他们重新加工轴承座,调整轴承的安装位置,经过多次调试,终于将主轴的径向跳动误差控制在了0.08,满足了加工需求。

再比如导轨的平整度问题——导轨需要平整光滑,才能保证刀架移动顺畅。李小花用锉刀手工研磨导轨面,每研磨一次,就用水平仪测量一次,直到导轨的平整度误差控制在0.05以内。她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却丝毫没有抱怨,依旧认真地研磨着。

经过十天的连续奋战,第一台简易车床终于制作完成。吴天浩和徐小眼一起对车床进行调试:安装车刀,装夹工件(一根直径20的圆钢),摇动手摇柄,车刀缓慢地接触圆钢,随着主轴的旋转,细碎的铁屑均匀地落下。加工完成后,用卡尺测量圆钢的直径,误差只有0.05,完全符合轴类零件的加工要求。

“成功了!简易车床成功了!”吴天浩激动地大喊,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了喜悦。

徐小眼也笑着说:“太好了!这台简易车床虽然精度不如专业车床,但用来加工枪管轴、枪机轴完全没问题,能分担现有机床的压力!”

有了第一台的经验,第二台简易车床的制作速度快了很多。只用了七天时间,第二台简易车床也制作完成。

两台简易车床投入使用后,立刻缓解了零件加工区的压力。徐小眼将它们分配到轴类零件加工岗位,专门加工枪管轴、枪机轴等零件。之前一台专业车床一天能加工20根枪管轴,现在一台简易车床一天能加工15根,两台简易车床一天就能加工30根,加上专业车床的产量,完全能满足轻机枪和掷弹筒的生产需求。

王二柱负责操作其中一台简易车床,他高兴地说:“这台简易车床虽然简单,但很好用,加工出来的枪管轴精度很高,组装时一点问题都没有!”

李铮看着两台简易车床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两台简易车床不仅解决了当前零件加工设备不足的问题,更体现了车间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勇于创新,就算条件艰苦,也能克服各种困难,为军工生产贡献力量。

接下来,吴天浩又对简易车床进行了改进——在进给机构上加装了刻度盘,方便控制进给量;在主轴箱上安装了变速手柄,可调整主轴转速。改进后的简易车床,加工精度和效率又有了提升。

夕阳下,两台简易车床的主轴飞速旋转,铁屑纷飞,工人们专注地操作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它们虽然简陋,却像两颗闪亮的星星,在军工车间的零件加工区,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为抗战胜利默默贡献着力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